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河北非遺“緙絲”民間傳承人:技藝傳承令人憂

時間:2014年02月07日 10: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保定2月1日電 (呂子豪 董瑩)2月1日是中國農曆大年初二。當日上午,中新網記者走進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定州緙絲”技藝發源地河北省定州市孟家莊。在“定州緙絲傳習基地”活動室,年過40歲的程苗欣正坐在織機前,不停地換梭織緯,“編織”著一幅花鳥圖。

  其實,挂有“定州緙絲傳習基地”牌子的院落,正是“定州緙絲”的唯一傳承人程苗欣的家。院內乾淨、寬敞。正對大門有七間北房,其中的三間是程苗欣一家三口日常居住的地方,另外的四間為緙絲基地活動室。在院子東側,還有四間廂房,主要用於紡織緙絲和展覽作品,室內正中央擺放著三架織機,在南側的展示櫃上和墻壁上張挂著程苗欣近五年內“製作”的十幾幅緙絲作品。

  程苗欣説,緙絲技藝是婆家傳下來的。以前老人們織的時候,自己常圍到邊上看,時間久了,就特別想試試。學習中曾遇到過很多困難,是不斷查閱資料,還兩次專程跑到蘇州學藝,之後才慢慢步入了正軌。

  程苗欣稱,好多人並不知道緙絲是什麼,其實它是一種織物,以較細的生蠶絲為經線、較粗的彩色熟蠶絲為緯線,用織機織成。緙織時,先要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放上要織的圖案,然後用毛筆將下襯的圖案依樣在經絲上勾畫出來,並將熟絲色線搖繞至梭子中的竹筒上,再將線筒裝進梭子,一系列工作準備好後,就可以分塊緙織了。

  “同一種色彩的緯線只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不必穿過整個幅面。”程苗欣邊撥壓手中的梭子邊向記者解釋。

  程苗欣説,緙絲的用途很廣泛,她緙織的《牡丹圖》、《蝶戀花》等作品,主要用於鑒賞和收藏,也可以織服飾、手卷、手提包等。

  提起緙絲技藝的傳承,程苗欣面露無奈之色。“過年了,村裏外出打工的人大都回到了村中,閒暇時有人過來看看,甚至還有人試學過幾天,但最後都因為沒耐心或感覺太枯燥等原因而放棄。緙絲技藝是定州、河北乃至中國的寶貝,千萬不能讓它失傳了。”

  程苗欣表示,計劃春節過後把自己家裏的七間房整置一番,將展廳和工作室區分開,並打算招一批學徒,將這項“非遺”技藝傳承給更多人。“只要有人學,我就把所會的技術都教給大家。”

  程苗欣的女兒郭菲在一旁插話:“我學了快一年了,剛開始也坐不住,但真正投入進去了,就會慢慢喜歡上的。”

  定州市孟家莊黨支部書記郭昌稱,雖然緙絲的發源地在孟家莊,但此前村裏許多人也只是聽説過緙絲,真正知道的並不多。近幾年,村裏開展了文化藝術節、“非遺”展演等活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緙絲,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這項“遺産”傳承下去。

  緙絲,亦稱“刻絲”、“克絲”,是以蠶絲為原料,以“通經斷緯”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紋圖案像鏤刻一樣的高檔手工藝品,有“織中之聖”、“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宋代緙絲最富盛名,當時“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時期製作最盛”。緙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及價值,一直成為帝王和貴族追捧的對象。“定州緙絲”于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定州市孟家莊遺存有宋代緙絲工藝家沈子蕃展館、沈子蕃文化廣場等。(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