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對月的崇拜,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直至玉兔兒入月宮以及兔兒爺的傳説,中秋承載了祖輩太多的美麗憧憬,一代代的孩子也是伴著這樣的故事入夢。古代每逢盛典、新婚、壽辰、節慶等喜事時,都要張燈結綵,燈彩也成了吉瑞祥和的載體和象徵。
從遠古對月的崇拜,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直至玉兔兒入月宮以及兔兒爺的傳説,中秋承載了祖輩太多的美麗憧憬,一代代的孩子也是伴著這樣的故事入夢。但是到了今天,中秋之於國人似乎只剩下月餅、大閘蟹甚至還不清的人情債。
文學經典中的中秋
自漢唐,騷人墨客紛紛吟咏月亮到北宋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人們用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中秋之夜自古就有著皓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的美好寓意,而在文學作品中,對中秋的描述也往往最為濃墨重彩——《紅樓夢》中有關中秋的描寫大多集中在第75回,大觀園中吃月餅、西瓜,在凸碧山莊賞月,擊鼓傳花、行酒令,賞桂花、品笛,而黛湘聯句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的佳句也正出自中秋之夜。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也有這樣的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這段充滿童趣的文字描述的正是中秋的吉祥物兔兒爺。
傳統戲曲中的中秋
傳統戲曲中也不乏有關中秋的描寫,張(君秋)派名劇《望江亭》中就有這樣的情節,時值中秋佳節,譚記兒扮作漁婦賣魚,在望江亭上設計讓楊衙內屏退左右,乘機灌醉好色之徒,並將勢劍和聖旨盜走。最終楊衙內因此受到懲辦,白士中依舊治理潭州,夫妻和美。這一段中,張君秋將譚記兒的聰慧、美貌與才情用“嬌、媚、脆、水”的唱腔演繹得淋漓盡致。而崑曲名劇《長生殿》中亦有關於月宮的描寫,通過嫦娥之口道出楊貴妃“前身原是蓬萊玉妃”,欲召其魂魄上月宮重聽《霓裳羽衣曲》,“將天上仙音,留作人間佳話。”接著,作者描寫了一群素衣紅裳的仙女在桂樹下彈奏出清高婉轉的音律,直聽得楊貴妃“一字字偷將鳳鞋輕點,按宮商掐記指兒尖。”而結尾也是月圓中天八月十五之時,李楊這對生死相戀的情人在嫦娥的幫助下在月宮相會。
與中秋有關的非遺項目
彩塑兔兒爺
彩繪泥塑,兔面人身,是把玉兔人格化,乃至神化的結晶。有的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麵孔,頭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托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兔兒爺寓意: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麒麟兔兒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徵學識廣博、學業有成;坐葫蘆兔兒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徵福祿雙全,因而成為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
北京燈彩
燈彩又叫花燈,結合“光”與“彩”,具有獨特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等幾大類。北京宮廷燈彩藝術品主要有紗燈、宮燈、走馬燈、立體動物燈、金屬燈、料絲燈等。燈彩的製作技藝是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字畫的凝聚。燈彩與綵燈、宮燈不同,主要功能在於燈藝。古代每逢盛典、新婚、壽辰、節慶等喜事時,都要張燈結綵,燈彩也成了吉瑞祥和的載體和象徵。
孫氏糕點模具製作
孫氏祖傳糕點模具製作技藝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其祖師孫萬祥曾經是慈禧66壽筵團圓餅的模具雕刻師。其模具的質地均為木質,且多為杜梨木所制。模具花紋、圖案種類繁多,形象逼真,圖案多寓有祈福、求吉、納祥的寓意。糕點模具的雕刻工具種類繁多,共有300多套2000余把刻刀。模具製作的過程,從設計、胎胚、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烤、磨活、作裏拋光、配木座紙盒等,需要經過十余道大的工序。同時需要製作人擁有專業的工藝美術知識,掌握模具雕刻製作的各種工藝手段,廣泛涉獵文化藝術知識,佔有古今工藝美術的詳盡資料,同時還要盡可能地使設計與製作相統一。本版文/本報記者郭佳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