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大益集團聯合主辦的“茶香益兩岸·祥和兩岸情”2014年兩岸茶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今天拉開帷幕。重頭戲“禪味·茶與樂的對話”茶會於今、明兩日在廣州大劇院舉行。著名音樂家、文化評論人、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將與臺灣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領銜28位臺灣音樂家、藝術家及臺灣茶人,共同演繹呈現“茶禪樂”。作為現今國內最高規格的茶會,本次活動不僅是愛茶人的一場雅會,更是對唐宋茶風的完美再現!
中國茶的藝術,萌芽于唐,盛行于宋,有相當的歷史淵源,可謂自成一系統。唐之前,南北朝時期,茶的流行僅限于南方,到了唐代,陸羽開始辦茶會,他和當時上層人士,如顏真卿、皎然等往來甚多,這種茶會,形成了很多規則,包括器物都有了嚴格規定。
這時期的茶會,不僅是享受茶、更代表了享受生活的開始,當時的影響不單只于宮廷和士大夫,也迅速在寺廟中普及,成為一般人家的待客之道。白居易的詩歌裏就有大量關於茶會的記載,而陸羽的《茶經》,則是盛世茶風流行的體現,唐時煮茶,宋時點茶,明改用泡茶,歷代享受茶帶來樂趣的精神一直影響到後世當下。
日本從宋禪院學習了抹茶道,到了千利休時代又按照自己的形態發展成了日本的茶道,流傳下來成為若干流派。而明末時候,中國使用壺泡的飲茶方式再次改變日本,隱元禪師的進入,使日本形成了煎茶道之風,流傳至今。
這些飲茶方式雖然已經帶有了濃厚的日本文化氣息,但還是能從中看出很多歷史上中國茶道的深厚影響,包括器物、動作,以及貫穿在其中的若干思想。而所以如此,則因日本茶道之落點在修行,中國茶藝之作用在生活。
日本茶道依禪而立,中國茶藝則立基文人,儘管宋後文人常有與禪親近者,但從根本上來説情性畢竟有別。茶産于自然,成於人文,因而成了不同的茶性,飲之,卻都可回溯山川。而儘管茶藝中,亦有標舉儒家規範者,近世,也多有想從中喝出禪味者,但總的而説,道家美學仍是中國茶藝之基點,以茶席契于自然仍是重要的切入,而此切入則又以生活藝術的樣貌體現著。
現今生活節奏加快,至於唐宋茶風的追求正是從中尋找心靈的沉澱乃至生活的藝術。而“茶與樂的對話”恰恰是唐宋茶風與現代的融合再現,通過最微小的細節,以立體的方式體現藝術的厚度。
※茶會諮詢電話:020-81597542 13926066136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