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觀點評論

評論:“清明代掃”遇冷是種傳統回歸

時間:2014年04月01日 16:04 來源:楚天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清明年年過,新事常常有。過去幾年廣受關注的“代人掃墓”服務今年還流行嗎?近日,記者了解發現,不僅網上“代人掃墓”服務幾乎無人購買,連公墓陵園的相應服務業也無人問津。(3月30日荊楚網)

  説起“代人掃墓”,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電影《私人訂制》裏,那令人啼笑皆非的“代掃”場景:兩名工作人員,輪流負責哭和錄影,實在哭不夠,就拿話來湊。場面到了,卻沒心意,時間一到,立刻拿錢走人。

  藝術來源於生活,“代人掃墓”並不是馮導的創意,而是前幾年興起的一種特殊服務,專門替清明節趕不回來的異鄉遊子,掃墓獻花盡孝道。曾經還一度被視為創富新招。然而,掃墓表達對逝者的“思時之敬”,講究便是親到墓前,表達哀思。形式雖可隨時代變遷而簡化,但緬懷、悼念的敬意卻不可偏廢。以商業服務替代文化傳統,畢竟太過物質,太過“後現代”,既有悖于傳統文化習俗,也不符合國人情感需求。比起人到了情未到的“代掃”,低碳環保的網上祭掃,不囿于空間隔阻的遙祭,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更切合國人講求心意靈性的精神傳統。

  生活半徑的擴大,物質需求的增強,的確給一些傳統形式的保留造成了困難。而諸如“代人掃墓”、“代人哭喪”、“代人探親”等所謂服務,便以填補空缺的姿態出現,以新奇特為商業噱頭,形成一種虛假的熱門。事實上,這種擯棄精神交流,物化傳統文明的“商機”,更多時候只是淺薄的自娛自樂。“代掃”遇冷,是件意料之中的事,也充分體現了傳統沿襲的力量。點擊進入下一頁

  在一個講求效率,崇尚“突破”的年代,我們心裏都該有根弦。要知道這世上許多事,旁人代替不了,千年積澱的文化根基,也不可輕易顛覆。那些嘈嘈切切急於以“打破”謀利的動作,終究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評論員屈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