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寫作的第一天起,就是為了孩子,如今我雖然老了,但我依舊希望用我的筆、用我的心,繼續為孩子們講故事。”97歲高齡的黃慶雲端坐在家中的沙發上,輕聲述説她的畢生追求。
70多年的春風秋雨,這位被讀者親熱地稱呼為“雲姊姊”的女作家早已碩果纍纍,但為“小讀者講故事”的初心,卻從未改變。
年輕時候的黃慶雲被讀者親熱地稱呼為“雲姊姊” 受訪者提供
做塑造孩子靈魂的藝術家
黃慶雲1920年生於廣州西關一個大戶人家,幼年隨父母在香港生活,最大的樂趣是和姐姐相互講故事。1935年,已于數年前舉家返回廣州的黃慶雲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廣州陷落後,她又到香港,借讀于嶺南大學。求學期間,大教育家陶行知深深影響了她,認為教育事業是偉大的、最富有理想的;在讀了鄒韜奮的《民主與教育》,黃慶雲更是認為,只要從教育上給第二代以啟發,他們就能衝破舊的傳統,創造出一個進步的嶄新的世界。因此,她便立志要做一個小學教師,要創造性地、全心全意地做一名塑造孩子靈魂的藝術家。
黃慶雲在家中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 李淩 攝
用愛心塑造快樂的《新兒童》
抗戰期間,黃慶雲經常到收容流浪兒童的“小童會”給孩子們講故事,並開始自己編故事,寫出第一篇童話《跟著我們的月亮走》,把一個富有同情心、快活的月亮和嚴厲的墨守成規的太陽作對比,將童話和社會生活拉在一起。
黃慶雲的兒童文學創作是從《新兒童》開始,那時她對中國、外國的兒童文學和民間傳説研究十分熱心,在寫作上,她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富有浪漫主義和人道主義色彩。她在作品中常常寫的是弱小者的勝利,底層人的智慧,“而我又想,女孩子又是孩子中的弱者,地位較低微,所以,可愛、聰明的女孩子,便常常是我故事中的主人翁。
《新兒童》特辟了一個與孩子們通信的信箱,因為孩子們在信裏都稱黃慶雲為雲姊姊,於是這個信箱就叫“雲姊姊信箱”。“雲姊姊信箱”在海內外影響頗大,1980年還有讀者從美國寫信給她,建議在香港《大公報》或《文匯報》上重設這個信箱。
1950年後,黃慶雲隨《新兒童》回到廣州。此後30多年,黃慶雲作為總編輯一直陪伴著這本兒童刊物,兢兢業業把陽光播種在等待開發的心田。
97歲的黃慶雲端坐在沙發上顯得精神奕奕 李淩 攝
周總理欽點《刑場上的婚禮》
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應該對電影《刑場上的婚禮》不陌生,畢竟,當年的影視不如現在豐富。但鮮有人知道,這部電影是由黃慶雲的長篇傳記小説改編。
據黃慶雲介紹,剛開始她聽到陳鐵軍的故事,只是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卻有幸被周恩來總理看到,“總理説,‘你們廣東有這麼感人的故事,有這樣的烈士,你們應該好好的寫出來。’”因為總理的建議,黃慶雲重新去採訪,在真實人物的基礎上,寫出了這篇流傳甚廣的傳記。
這一作品所書寫的革命烈士感天動地的愛情和赤誠忠貞的意志感動了許多人,後來被改編成電影、京劇、越劇、粵劇、廣播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曾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寫童話本是快樂的事
1987年,退休後的黃慶雲移居香港陪伴姐姐。退而不休的她一直筆耕不輟,創作了兒童小説集《愛我香港》、長篇歷史小説《香港歸來的孩子》、童話集《皮鞋兄弟》《漫遊隱形國》等作品。
直到去年,鮐背之年的黃慶雲依然在兒童文學事業上辛勤耕耘,近年來還推出了新的兒童作品,將她的愛心、想像力和人道主義精神播種在無數孩子的心中,“我寫的都是給小孩子們看的小故事,每次寫作都感覺有孩子身邊在傾聽我講故事,因此于我而言,寫童話故事是最快樂的事。”(文/李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