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係汪兆騫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系列之四,沿襲前三部的風格和歷史階段(1917年至1936年),呈現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全面抗戰時期悲壯而慘烈的文化景觀。
大師們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七七事變之後,國難當頭,民國知識分子自覺站在抗日統一戰線的大旗下,演繹了一部壯烈激越的抗戰史詩。無論是在國統區、解放區,還是在淪陷區,抑或上海的“孤島”,“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讓抗戰時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統一。
在抗戰的大環境中,胡適、鬱達夫、老舍、沈從文、梁漱溟、茅盾、張恨水、聞一多、弘一大師、鄭振鐸、馬寅初、陳寅恪、吳宓、趙樹理、丁玲、蕭軍等知識分子,沒有被亂世所裹挾,而是做著他們認為文人應當做的事情,在各自的領域中竭盡所能,救國救民,在抗日救亡的漫漫長路上披肝瀝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著他們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演繹著知識分子的氣節、風骨與擔當。
大文人的悲壯遷徙和抗戰史詩
關於文人抗戰,汪兆騫在《民國清流4》寫道:“一介書生,國難當頭,用教育支援抗戰,與持槍向敵人開火何異?”這是因為“戰爭,不僅是軍事的較量,也是文化的對決。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與守衛家園同等重要。”只要“連天的炮火,壓不住莘莘學子的瑯瑯讀書聲,只要中華幾千年的文化不死,這個偉大的民族就會與日月同輝”。因此,該書也濃墨重彩地講述了眾多知識分子在中國各大院校向遠離戰火的西南地區遷移,形成的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為悲壯、浩大的遷移景觀中的種種令人感佩的經歷和作為。
知識分子寫知識分子,文人寫文人
汪兆騫生於1941年,係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誌原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據悉,為了客觀公正地還原民國時期文化、文學、教育、思想等領域的真實風貌,汪兆騫從1998年開始,蒐集了近千萬字的權威史料。正因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書寫被遮蔽的歷史,刻畫真實生動而豐富的人物命運,立體式彰顯民國大師獨特而複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因此該書受到眾多名家的廣泛讚譽,深受讀者好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