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評《死亡刻痕》:當“反烏托邦”成為“現實主義”

2017年01月19日 08:41:0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死亡裂痕》,[美] 維羅尼卡·羅斯 著,天地出版社。

  

   維羅尼卡·羅斯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分歧者》,而這三部曲最亮眼的標簽是“反烏托邦”。闊別三年之後,她的新作《死亡刻痕》全球同步上市,可“反烏托邦”這幾個字,卻已不再能完美概括這部作品的內涵了。

  如果只是讀讀故事梗概,《死亡刻痕》似乎仍然不脫反烏托邦小説的套路:階層對立與不公、反抗與壓制、真相與謊言——甚至還帶著一些讓人誤將它劃分為YA小説的痕跡:特異功能、身世之謎、情仇愛恨……但是,一旦沉浸其間,進入羅斯用文字所營造的另一個世界,就會發現它並非“反烏托邦”的定義——“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麼平面化,而是更貼近我們自身所在的這個世界,有物質也有精神,有霸權也有自由,有朽敗也有希望。這種全方位的真實的複雜感符合優秀文學作品的一大特徵——讓人又愛又恨:愛不釋卷卻又不敢讀繼續下去,因為你不知道還會被哪一段場面描寫喚起不堪的回憶,也不知道突然躍入眼簾的某一句話,會不會讓自己——

  慚愧:“有的時候,人們就是這樣偏聽偏信——這樣活下去更容易些。”

  傷感:“對於我的良善之處,他不曾抱有不堪一擊的幻覺,目睹真相的時候也就無從破碎。”

  茫然:“未來疊加於當下,太多的可能令人眼花繚亂。”

  恐懼:“宗教,往往是以自我毀滅來證實的。”

  顯然,這不是一部讀起來令人身心愉悅、輕鬆自在的小説,因為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投射:衝突、戰爭、自然災害、資源匱乏、無知沉溺、信仰崩塌……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現實的世界就是這樣沉重。《死亡刻痕》以另一星系裏的故事和人物為鏡像,毫不客氣地將這份沉重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維羅尼卡·羅斯此前沉澱的三年必然使她更深刻地觀察和認識著人性,她用近乎刻薄的“高級黑”去描繪它,讓一部作品像鏡子一樣映照出人的所有弱點。在《死亡刻痕》裏,沒有哪一個人物是完全正面的,也沒有哪一個人物是徹底邪惡的。第一男主角阿珂斯的人設堪稱“頂配”,他正直、聰慧、頑強、隱忍,但請仔細揣摩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挽救哥哥的偏執,那聖潔光環背後隱藏著的,難道不是披著高尚的“自私”二字?反倒是大反派身邊的一個小嘍啰瓦什更為單純些,因為天生沒有痛感,所以只是一把可以隨意出鞘劈砍的刀,只需服從主人,無需爭論對錯。而即便是這樣一個冷硬的、物化了的人物,羅斯也賦予了他柔軟的地方:只有他可以觸碰會帶給人疼痛的女主人公希亞,他對這位自己所服侍的二小姐,有著一種微妙的、如兄如父的情感。至於那些“非主要人物”——給人安慰卻被安慰所束縛的奇西、懦弱膽小卻似另有籌謀的埃加、嫉惡如仇卻也肯網開一面的緹卡、忠君愛國的同性愛人瓦克萊茨和瑪蘭……每一個人都自有他的神采,也自有他的懸崖。細細讀來,我們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些微真實模樣,就像在復原一幅打亂的拼圖,冷不丁就有那麼一塊能令人有豁然洞開之感,而那最終的全貌,卻可能讓人如釋重負,也可能讓人冷汗涔涔。

  涇渭分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百分百完美的人物是不真實的,現實的複雜造就了糾結的人,矛盾、兩難、暗黑、慾望直陳面前的時候,難堪得讓人想逃避。

  然而正是這些不太舒服的感覺讓人有了思考的動力——思考同樣不輕鬆,但它是人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是這個比小説更魔幻的現實世界變好的唯一希望。

  所以,如果一定要給維羅尼卡·羅斯的這部《死亡刻痕》貼上標簽來分類,那麼它應該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所塑造的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此刻身在其中的世界:恢弘、闊大、複雜、深刻、是非黑白並不分明、善惡美醜隨時反轉——但是仍然有著變好的可能。正如小説中的神諭者薩法所説:我們正身處晦澀模糊的地帶,幾百種含混的未來已經鋪張開來。

  當“反烏托邦”成為“現實主義”,該慶倖的,除了書中主角,應該還有正準備一讀為快的我們吧。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