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一支筆三座城 八方風雨不變情

2017年01月18日 08:48:3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青島黃縣路

  《駱駝祥子》從這裡走來

  “老舍故居”又名“老舍·老舍”“駱駝祥子博物館”,是我國首座以文學名著命名的博物館,由老舍之子、該館名譽館長舒乙提議,以區別北京和重慶兩館。

  曲徑通幽處,一棟米黃色的三層德式小樓映入眼簾,紅色的尖頂從院子的圍墻上方冒出,棗紅色的木質樓梯環抱在樓外側通向二樓。這是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一隅,也是老舍先生一家曾寄寓之所(圖④)。

  小院正門朝街,墻上黑色的大理石牌赫然寫著“老舍故居”,門右側深褐色牌匾是此地另外的名字——“老舍·老舍”“駱駝祥子博物館”。

  2010年,青島市、市南區兩級政府共投入1400萬元,搬遷了12戶群租居民,修復重建老舍故居。

  老舍自1934年應國立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之邀來青島擔任教職,1935年末定居於此至1937年7月,共計600余天;在此實現了他人生的三大轉折——辭去國立山大教授職務轉為“職業寫家”,憑藉《駱駝祥子》從中國走向世界,“七七事變”後開始從作家轉為文藝戰士。

  祥子是怎樣煉成的

  黃縣路寓所獨門獨院,樓前空地稍顯寬敞,一尊銅像安置在一角,祥子身子向前傾斜拉車,抬腿就要跑起來似的。

  彼時,這所院子裏經常聚集著衣衫襤褸的車夫,你一言我一語向老舍傾吐自己的遭遇。四下鄰居納悶:“他們都是先生的朋友嗎?”老舍答道:“是朋友,也是老師。”

  1936年春,國立山大幾名教授在老舍家做客,偶然間談起北平的洋車夫,有的被當兵的抓了去,回來時牽回三頭駱駝;有的幾買幾賣黃包車,最終生活卻依然窮苦。老舍對苦人“有很深的同情”,自此開始構思《駱駝祥子》,暑假開始即辭去教務,專心創作。他説:“《駱駝祥子》是我作職業寫家的第一炮。這一炮要放響了,我就可以放膽地作下去。”

  為了寫好祥子,老舍蒐集素材入了迷。那時候,離寓所百步遠就是青島東方市場,經常有黃包車夫在此靠活,不遠處還有車場。老舍經常來此與車夫們聊天,投緣時索性請到自己的小院中拉家常。

  老舍寫作有個規矩,每天只寫2000字,字數夠了便擲筆不再繼續,其餘時間都在思索。他説,“由於專心,由於思索的時間長,由筆尖滴下來的是血和淚。”

  《駱駝祥子》成文時的稿紙,是他從距離寓所百米之內的荒島書店所購,灰底綠邊的格子紙,他還委託書店訂制了一批專用稿紙,其上印有“舍予稿紙”字樣。近日,荒島書店在老舍故居一側的門房內重新開張。

  創作廳陳列了《駱駝祥子》的手寫稿影印件(圖⑦),使用鋼筆和毛筆交替書寫。每一頁的修改、涂畫卻極少,乾淨整潔得讓人不可思議。手稿原件歷經十年浩劫,幾生變故,至今下落不明。在青島期間,他還創作了中篇小説《我這一輩子》等諸多文學作品。

  愛好武術愛喝茶

  從東門入樓,一層是博物館,序廳中擺放著刀槍劍戟(圖⑤),與內廳的書桌筆墨遙相輝映(圖⑥)。老舍愛好武術,每天早起必定練上半小時;居住在青島期間,經常與鴛鴦螳螂拳第三代掌門人毛麗泉切磋武藝。

  老舍寫作之處為創作廳,恢復了古樸的木質桌椅原貌。版本廳中可見《駱駝祥子》的各種珍貴中外文版本,包括人間書屋版等。

  兩廳之間,墻上的一幅畫引人注意,主題是秋菊。這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97歲所作,由親屬捐贈。

  老舍愛喝茶,每天必要喝上三壺才覺神清氣爽。茶中他最愛“香片”,即茉莉花茶。酒喜喝“苦露”,是青島的即墨老酒,加熱後有一股焦灼苦味……青島廳裏讀老舍,又是另一番風味。

  遊覽路線終點的走廊窗臺上,擺放著遊客留言簿,A4紙大小。據館長介紹,自修復開館六年半以來,留言簿摞起來有兩米高,記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言,遊客數累計達40萬人次。

  (本報記者王沛)

  圖⑧:老舍在寫作。

  資料圖片

  重慶北碚

  《四世同堂》回味抗戰精神

  1943年到1946年,老舍寓居在此,創作了大量抗戰題材文學作品,享譽世界的《四世同堂》第一、二部就誕生於此。

  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街道天生新村,一座小院安坐于密集林立的高樓之中,鬧中取靜。推開大門,老舍先生的雕像映入眼簾,戴眼鏡、著長袍的先生手拿書卷,坐在藤椅上靜靜思考。園裏種滿了竹子、芭蕉、黃桷樹等花木,一幢灰磚青瓦的川東民居在綠蔭掩映下,靜謐安詳。這是老舍在重慶北碚的舊居(圖⑨),1993年起被定為重慶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1月正式掛牌為“四世同堂紀念館”。

  步入屋內,墻上挂滿了反映老舍生平及他在重慶生活經歷的圖文資料,陳列櫃裏展示了老捨得文獻著作、用過的文具器物等。客廳左側的一間屋子是老捨得書房兼臥室,裏面陳列著老舍曾經伏案寫作的書桌。老舍稱這間寓所為“多鼠齋”,還以幽默的口吻在書中提到:“多鼠齋”內的老鼠成群結隊,不僅啃爛傢具,偷吃食品,還經常拖走書稿等物。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老舍以文人犀利的目光審視這場戰爭,奮筆疾書:《多鼠齋》中,調侃生活艱辛;《貧血集》內,雜談寄居不易;《桃李春風》,隱喻國土情懷;《國家至上》,張揚民族心聲。1943—1946年寓居於此,老舍創作了十余部小説和戲劇,以及散文、雜文、詩歌、曲藝等數百篇、200多萬字的作品。

  紀念館有一間特殊的展廳——“四世同堂”專題展廳,裏面陳列了各種版本的《四世同堂》,以及由小説改編的話劇、電視劇等作品。老舍曾經對夫人胡絜青説:“是你給我帶來了一百萬字的小説。”老舍夫婦在北碚團聚後,許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詢問北平淪陷後的境況。胡絜青一次又一次的講述,觸動了老舍,為他醞釀創作提供了詳細的背景素材。1944年1月,老舍開始創作以淪陷區北平為背景的長篇小説《四世同堂》。在重慶炎熱的酷暑和疾病的糾纏中,老舍堅持寫完第一部三十萬字的《惶惑》和第二部《偷生》。

  “既舍予身為家園,何懼八方風和雨。”時光流淌,故居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歲月斑駁的痕跡,老舍先生為了祖國和人民堅持創作的抗戰精神,經久不息。

  (本報記者李堅)

  北京燈市口

  丹柿小院觸摸《茶館》

  老舍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有16年,寫下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全部作品。其中《龍須溝》《茶館》等成為京味話劇經典,而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説《正紅旗下》也成為永遠的遺憾。

  他生於北京,長于北京,逝于北京,又寫了一輩子北京。

  老舍,這位自帶京韻的文壇大家,在北京居住過的地方有十幾處,但擁有産權的只有兩處。一個是西城區的小羊圈衚同,是他童年和少年的故居;另外一個就是老舍紀念館所在地——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衚同19號(圖⑩)。

  “這是老舍先生1950年初由美國歸國後,經周恩來總理批准購買的一座兩進四合院,當時花了相當於100匹白布的價格。”老舍紀念館館長王紅英介紹。

  繞過影壁,北側和西側各有一扇門。西側門進去是一個小院,院中正房原是老舍兒子的住房。從北側進二門,便是老舍故居的主體,迎面是一座五彩木影壁,上面貼著老舍夫人胡絜青手書的“福”字。

  不大的小院內,兩棵高大的柿子樹默默佇立。雖然是隆冬時節,樹上似乎仍舊帶著一抹柿紅,與樹下老舍先生的半身雕像一同注視著整個院落。“丹柿小院”,老舍先生的夫人用他們共同種下的柿子樹為小院命名。

  西耳房是老捨得書房兼臥室,是整個院子裏最安靜的地方。書房正對門的是一張硬木大理石書桌,眼鏡、鋼筆、墨水瓶……桌上的臺曆仍舊停留在1966年8月23日,那個老舍先生離開我們的日子。就是在這張書桌上,老舍先生創作了24部戲劇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説。

  漫步小院,仿佛在流光中走進那一個個屬於記憶、屬於書稿,或者只屬於那個時代的北京時光。東側房中是《走進老捨得世界》展覽,在這裡你會看到各種語言、各種版本的老舍作品。恍惚中,“駱駝祥子”會拉著黃包車帶你走進記憶中的北平……

  (本報記者 王昊男)

  小貼士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説家、劇作家,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目前,老舍作品《駱駝祥子》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流傳世界。

  本版製圖:張芳曼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