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不可不知的經濟真像:收入重要 但怎麼提高呢?

2016年11月15日 08:36:21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2015年1月,新年伊始,一年一度的達沃斯論壇在瑞士召開,李克強總理為中國經濟積極站臺,向全球觀眾發出中國“好聲音”。站在國家的角度,他是如何看待經濟問題的?站在決策者的角度,他用什麼方法來看待中國經濟?他的模型是什麼?假如你讀懂了這背後的東西,那麼你將第一次和決策者在思維方式上保持同步。常言道: 要想知道,打個顛倒。

  

  達沃斯論壇好比政商經濟圈的一場春晚,因為其在瑞士滑雪小鎮達沃斯舉辦而得名。這裡一度是治療肺部疾病的療養勝地,後來因為發明和推廣了盤尼西林,也就是盤尼西林,達沃斯實現了産業升級,從肺部,上升到了腦部,成為全球經濟的智力風暴中心。在達沃斯的舞臺上,李克強總理向全球傳遞出了中國“好聲音”,在經濟減速換擋的背景下,中國用了不到8個月時間,基本做完了全年的家庭作業,完成了1000萬的新增就業指標。這樣的成績讓老外專家們睜大了眼睛,大家很是費解,一個偌大的經濟體,沒有開動印鈔機,也沒有依靠項目強刺激,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總理的答案很簡單——創業和創新,這就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驅動引擎!聽起來,創新二字我們天天挂在嘴邊,但其實裏面大有玄機。那麼,到底什麼是創新呢?

  中國人講究説文解字。請注意看創新的“創”字,右邊是個“刀”,左邊是一個糧倉的“倉”。《説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 木匠揮動刀斧,砍伐木料,修建糧倉。刀斧是什麼?它是人們用來改造自然的工具,本質上它和今天的鐳射切割沒有區別。一部工具進化史,就是一部偉大的科技發展史,刀斧代表著人類最原始的科技。而糧倉可以放食物,也可以讓人休息,它是人們需求的體現。所以“創”這個字的深層含義,就是用科技的力量來創造需求。創新,創新,我們幾乎天天挂在嘴邊,卻忽略了它的真正含義是創造新的需求,而一旦有了新的需求,經濟就能衝破霧霾,找到新的增長點。

  為什麼創造新的需求如此之重要呢?

  你還記得在中學課本上資本家倒牛奶的插畫嗎?在攝影專業中,有一個術語叫作“決定性瞬間”。一張傳神的好照片,往往就具備這個效應。而倒牛奶這一幕,就是一個決定性瞬間,它是對1929年全球性經濟大蕭條的鮮明概括。那麼,為什麼經濟蕭條和傾倒牛奶二者之間會有關聯呢?其實,它背後的原理很簡單——過剩,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過剩危機。無論是百年前的企業主倒牛奶,還是千禧年之後網際網路之花開遍全球,卻終在2001年被這株帶刺的玫瑰刺破手指,抑或是美國曼哈頓昂貴密集的高樓大廈,由房地産零首付和垃圾債直接引爆的經濟危機,甚至之後2011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歷史的每一次輪迴,都不一樣,但它們總是有著相似的韻腳,這個韻腳就是需求不足導致的産品過剩。

  為什麼過剩會導致經濟危機呢?這是由資本逐利的天性決定的。為了獲取利潤,資本會不斷投資擴大再生産。亨利·福特豪情壯志,要為全宇宙生産汽車,可是,人們的收入是有限的,地球村的人頭是有限的,當沒有更多的人能把産品消費掉,供需之間的平衡也就被打破,經濟就會出現危機。歷史不斷輪迴重演,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