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黃金般的天空——我的讀書筆記》
作者:朱學東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書號:978-7-5133-2234-8
定價:42.00
[圖書薦語]
該書是作者最近五年的讀書筆記,涉及到的書皆為思想、歷史等人文出版物,作者對這些書籍的解讀,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立場,完全出自自己的內心體驗,敏感、多思,新意迭出,可給予讀者豐富的啟發。這些文章大多發表于騰訊大家專欄,曾引起廣泛反響。
本書作者朱學東,1967年生於江蘇常州武進農村,198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職業媒體人,曾任《中國週刊》和《南風窗》雜誌總編輯,現供職于新京報社,著有《江南舊聞錄》。
[精彩文摘]
沉沒在大洋中的那一條船
——讀《太平輪一九四九》
我知道,在一九四九年前後,有很多船很多人沉沒在江海中,不知所蹤。
這個悲劇,與“泰坦尼克號”大不一樣。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歡用“中國的泰坦尼克號”來稱呼沉沒在東海的太平輪。
那是亂世飄零、家國迷途之際,沉沒在大洋中的一條船啊。
相對於歷史的宏大敘事,一條船,上千條生命,他們之於歷史,微亮如豆,但卻能燭照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悲歡離合,燭照大歷史背景下所有人的命運。
在悲懣中讀完同事佳蔚寫的《紙上太平輪》一文之後,我説,我要買一本讀讀。
讀完之後,一聲嘆息,我在新浪上發了條微博:“窗外夜雨急,書中人斷腸。不合時宜,也正合時宜。”
“十一”讀此書,確實不合時宜,也正合時宜。
此書無關政治,只關命運。與我此前讀過的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書中提到她父親曾在常州當憲兵隊長,而常州是我故鄉)和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兩書相比,《太平輪一九四九》一書,更像是歷史資料的蒐集和匯總。相比之下,龍著和齊著,傾注了太多的個人情感,文采飛揚,抑揚頓挫,頗適合喜歡文藝的人閱讀。
即便如我這般年紀,讀完也是感慨萬千。
作為歷史資料蒐集匯總的《太平輪一九四九》,于我這般普通讀者而言,可讀性自然差了不少。我在開始閱讀之後不久,曾評價此書“稍遜文采”。
我曾和佳蔚聊過,佳蔚告訴我,他在採訪張典婉女士時,也曾請教過類似疑惑。據佳蔚告知,張女士認為,自己是個記者,作為歷史事件的記錄者、還原者,應該站在一個較為客觀的立場上,來記錄還原當時乃至以後的點點滴滴。
我明白了。
張典婉女士是做了一個具開創性的工作,她把從普羅大眾眼中心中已經沉沒的情感打撈了上來,未加任何修飾,呈現在了諸人面前。
痛與不痛,思與不思,每個人可得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思考。
有時候,白描或者原始的記錄,比飽含著者個人情感的筆觸更能引發思考。
白描的震撼,我遭遇過,比如,當年《申報》報道瞿秋白在長汀被槍決的消息。
同樣,在《太平輪一九四九》中,無論是張女士採訪到的,還是蒐集到的,抑或感到遺憾的,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倖存者家屬和後人心中那永遠的傷痛。
感謝張典婉女士的《太平輪一九四九》。雖然閱讀起來文字上有些不滿足,但它或輕或重,卻真實地還原了經歷巨大歷史創痛的家庭和人士之於人生、家國、歷史、現實的態度。
從歷史的故紙堆和倖存者身上打撈歷史的沉船,也是打撈自己湮沒的渴望,對太平未來的渴望。
我贊同張典婉女士自序題目的指向“太平心願
和解共生——以過去解放未來,以未來解放過去”。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走出相互仇恨和敵視,走出歷史的悲情,歷史才不會重蹈覆轍。這才是對遇難者最好的紀念。
2011.10.12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