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小別離》作者17天寫完15萬字 因寫作喜歡上長跑

2016年10月19日 10:33:59  來源:燕趙晚報
字號:    

  作家魯引弓現身惠民書市 張小波 攝

  簽售現場 張小波 攝

  “兒子才上小學,我們一直在想是否讓他中學就出國,確實很糾結”、“他寫出了我們家長的真實心態,很接地氣,我想問問他:究竟要不要讓孩子做小留學生?”……乍聽這幾句你肯定以為這是某留學機構辦的諮詢會,殊不知這一幕發生在惠民書市作家魯引弓的簽售現場。改編自他同名小説的電視劇《小別離》今夏剛一播出就收視大熱,而且成為話題劇。魯引弓在媒體和大眾心中,儼然也成了留學問題的專家。此次來石接受媒體訪問時,他坦誠回應了大眾關注的諸多熱點問題。

  □本報記者 黃鎣

  17天寫完15萬字《小別離》

  現居杭州的魯引弓做過多年記者、主筆,曾任錢江晚報副總編、紅旗出版社總編輯,現供職于浙江傳媒學院戲劇影視研究院。2013年他僅用17天寫完15萬字的《小別離》,這也是中國第一部直擊“中學生留學潮”的小説。作品面世半個月就有6家影視公司找他,求購改編權。今年8月,由汪俊執導,黃磊、海清、張子楓等主演的電視劇《小別離》播出,被譽為今年暑期檔收視與口碑雙贏的現象級電視劇。

  活動當天很多石家莊家長和孩子早早等在現場,魯引弓告訴大家他寫《小別離》非常偶然,“2013年8月我去浦東機場送朋友,每年此時都是中國孩子去國外讀書的留學季,機場有很多離別的背影。這時出現了讓我震驚的場面,出關口一個中年女士淚流滿面從我身邊走過,她的身後一個個孩子在排隊出關,這一幕讓我放不下。最近幾年很多中國普通家庭在送孩子出國,我感覺僅僅是新聞體現不出其中的情感內涵,我就寫了《小別離》。”

  令他沒想到的是同名電視劇引發的反響如此強烈:“我當時在國外,連續三個星期都沒怎麼好好睡過覺,國內媒體、讀者以各種方式和我聯繫。”從那時至今他每到一地必被問的問題就是“該不該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去留學”,這次在石家莊也不例外。魯引弓誠懇地回應説他並非教育專家,回答不了這個問題:“身為作者,我寫故事的時候,如果説一句話就能得出結論,那麼它一定沒有情感推動力令我去寫。一定得是個很糾結的命題,糾結了千家萬戶,其中還有很多算計:就像電視劇中黃磊和海清扮演的父母每天都在算本賬:到底是走還是不走?小人物在思考過程中那種用心費勁,體現了轉型期某種本質的特點,這也讓我糾結。我只能‘魂穿’到人物身上,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電視劇《小別離》正在二輪熱播,魯引弓的《小別離2》已經推出。“第一部寫‘去還是不去’,第二部則是‘回還是不回’”。為此他今年春天沿北美西海岸一路尋訪100多位中國留學生,小説中八成多人物都有原型。目前電視劇已經在籌拍。

  寫得快品質高源於記者經歷

  寫《小別離》用了17天,寫《小別離2》用了三個多星期,短短一年間推出《笨男孩》《放學路上》《同學會》《廣場舞》《姐是大叔》《音樂會幾種開法》《不在別處》《愛情課》等十多部小説,影視改編權都被一搶而空。寫得快、品質高、題材廣,還總能得到影視公司的青睞,魯引弓由此人稱“熱題材神投手”。有專家認為,記者出身的他沒有傳統作家那種疏離感,作品緊貼時代,小説涉及留學、社交、職場、愛情、股票、廣場舞等當代社會現象,發揮了一個資深媒體人對世態人情的敏感認知和洞察。

  魯引弓這次也提到記者經歷令他的寫作受益匪淺,“當年我做文化記者時,舞臺上演出,我就趴在舞臺下寫稿子,否則來不及交稿。記者的工作經歷使我的寫作具有一種節奏感,寫東西速度很快,畫面感強,話語方式簡潔明快,情緒強烈飽滿。”

  多年的記者經歷,也令魯引弓下意識去傾聽人在困境中呼聲,體味人性冷暖:“媒體人教會了我一種視野,筆觸和目光必須是向外的,不只寫自己和內心。媒體人職業習慣訓練了我對題材的判斷,轉型作家則必須具有情感理解能力。在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如果寫作者始終處在一個邊緣化的位置,不觸碰社會熱點,缺少社會的、時代的資訊量,很難吸引到讀者,也很難寫出能反映社會本質的東西來。”

  魯引弓還説,接下來他的創作方向會轉向網際網路時代的媒體人,一部名為《轉身就走》的作品即將收尾。

  因為寫作喜歡上了長跑

  魯引弓喜歡用跑步來形容他的創作,譬如 “我像名短跑運動員去創作每部作品”、“寫到最後就像衝刺”等。您沒猜錯,跟村上春樹等很多作家一樣,魯引弓喜歡長跑,習慣於晚上繞著操場跑十圈,週末時還專程打車去西湖邊跑上十公里。

  “寫小説以後我身不由己地愛上了長跑”,大學時因為長跑測驗不及格差點沒法畢業的魯引弓説,“有個笑話是,每個文藝青年的抽屜裏都有無數個長篇小説的開頭。寫小説開頭都挺來勁,但後面就是體力活。寫的過程很累,尤其是寫到三分之二以後,使出洪荒之力都不足以説明的心累。我寫小説後最崇拜曹雪芹、巴爾扎克、雨果等,要同步寫那麼多人,身為作者必須那一刻同時把自己分解到不同人的身上。相當於一個人要托起全部世界,雖然是虛構的世界,要求作者必須具備一定體能和情感能量、價值觀能量。我就特別理解村上春樹為何去跑步,他必須選擇這樣一種釋放。”

  當然長跑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一天傍晚獨自在家的魯引弓為一部小説寫完結局,收尾時向高處衝刺的激蕩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凝視著窗外黃昏日暮,他突然無法忍受室內的靜寂和即將滿溢的胸口,一個人跑到自助餐廳吃飯,俗世人間的熱鬧與喧囂,壓制了他那一刻內心的孤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