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唐山9月2日電 題:探訪《大刀進行曲》誕生地 抗戰歷史引臺灣媒體人共鳴
中新社記者 李茜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在喜峰口長城腳下,60歲的臺灣中國電視公司記者錢檇恕抑揚頓挫地唱出《大刀進行曲》時説道,“這是我參軍時學的歌曲,現在臺灣仍在傳唱。”
喜峰口,位於河北唐山遷西縣。1933年初,日軍侵佔熱河,進逼平津,長城抗戰全面爆發。以宋哲元為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開赴喜峰口一線抗敵。37師師長馮治安、38師師長張自忠指揮督戰,109旅旅長趙登禹身先士卒。全軍將士揮舞大刀,浴血拼殺。喜峰口一戰,29軍累計殲敵五千余人。這也是中國自“9·18”以來的首次大捷,舉國振奮,《大刀進行曲》由此誕生,唱徹華夏。
近日,來自9家臺灣媒體的12名媒體人到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參觀喜峰雄關大刀園。滿頭白髮的張國華于2005年自費建立這個主題公園紀念“大刀隊”的烈士。張國華為臺灣媒體人講起“大刀隊”的故事,引發共鳴和討論。
1942年,張國華的爺爺在熱河被日軍槍殺,之後,參加抗戰的父親也被日軍抓捕。張國華説,每逢回想起家仇國恨,奶奶都是淚流滿面,這從小對他影響很大。上學後,每年的清明節,張國華和同學都跟隨老師到29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祭拜。
荒涼的山腳下沒有墓碑,只有老人指著一片土地説“這就是埋葬烈士屍骨的地方”,然後眾人祭拜。直至2002年清明節前,張國華遇到一群前來祭拜的29軍將士的後裔。“只有一片荒地讓後人寄託哀思,是十分遺憾的。”所以張國華決定在喜峰口建立抗戰遺址公園。
在鐵礦石一路攀升的2003年,民營企業家張國華賣掉了自己的鐵礦,至今已累計投資1.5億元人民幣。他在喜峰口長城腳下建立了巍巍聳立的長城抗戰紀念碑、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雕塑、栩栩如生的大刀壯士雕塑、重達29噸的巨型戰刀等,集中展現了為民族獨立自由而奮戰的“大刀精神”。
在景區的紀念館裏,有張國華四處奔走蒐集的30多把抗戰大刀,也有見證了日軍侵華的日軍軍官日記和石碑。如今,每年有30萬人次來到喜峰口長城,看著滿是刀痕彈孔的長城,聽著抗戰先烈的故事。
張國華説,今天的喜峰口沒有了戰爭的硝煙,很多烈士的名字無從考查卻永遠熔鑄在巍巍長城之上。“長城般剛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永遠屹立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臺灣《旺報》記者許昌平自1996年開始來大陸報道後,參觀了不少大陸的抗戰遺址。他感嘆,兩岸民眾都是中國人,抗擊日軍侵略是中國人的事情。“在臺灣,喜峰口之戰、29軍抗戰的歷史都曾被報道過。臺灣民眾對‘大刀隊’、張自忠等將軍都很熟悉,這段歷史能引起兩岸的共鳴。”
張國華説,中國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教科書中把“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這些都是對歷史的尊重,讓國民勿忘國恥。
如今,在張國華的喜峰雄關大刀園,當地農民也在保護抗戰遺址、傳承抗戰精神。“歷史不應忘記,它不僅是當地民眾的記憶,也應是讓當地民眾珍惜的資源。”張國華説道。(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