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説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説起豫劇,別説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即使這樣,也愣是在寶島站穩了腳跟。
不同於崑曲貴為“百戲之母”、京劇曾是“京劇”的地位,豫劇作為河南省地方劇種,能夠在臺灣立足背後的個中艱辛,不言而喻。1949年到臺後,蔣介石看重豫劇“教忠教孝”的意義,外省官兵中不少亦為河南籍,一時間軍中豫劇團隊紛紛成立,後隨觀眾老去而退出舞臺。六七十年間,豫劇在臺灣依靠河南原鄉的力量,並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薪火相遞的頑強生命力
“激昂淒楚、熱耳酸心”,臺灣學者曾永義如此形容豫劇。1949年後,豫劇隨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主要用於鼓舞士氣和慰藉鄉愁。儘管臺灣三軍均成立過自己的豫劇隊,民間亦有零星的豫劇團隊,但海軍陸戰隊于1953年成立的“飛馬”豫劇隊,卻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飛馬”豫劇隊的靈魂人物是張岫雲,她在河南嶄露頭角,並深得京劇老生馬連良讚許,赴臺後大放異彩。蔣介石看過她率團演出的「愛國名劇」後大加讚賞,向在場軍政要員稱“豫劇是最富教育之劇種”。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
曾永義説,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余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這些新傳入的地方戲曲雖在過去幾十年中曾慰藉不少人的思鄉情懷,但迄今猶能像豫劇那樣活躍于舞臺,且老幹新枝薪火相遞者,可以説完全沒有。
臺灣學者王安祈認為,其實豫劇在臺灣的處境十分尷尬,沒有原生土壤的草根,也沒有京昆的學術定位,但是它卻受到公家保護,因此每當面對資源的爭取分配時,豫劇總是難以理直氣壯。但最強有力的論述就在藝術自身,梆聲一響,民間活力躍然登場,信手拈來儘是自然口語,尋常瑣事沁人心脾,激動處掏肝剖肺痛快淋漓。
不只是年紀大的人才懂
韋國泰是“飛馬”豫劇隊最後一任隊長,並在劇隊改制後續任負責人10餘年。他對記者説,“我們早前接觸臺灣年輕觀眾,他們説,豫劇是老一輩的娛樂,我們不喜歡。我就想,老一輩是到老了才喜歡戲曲嗎?不是這樣啊,他們也是從年輕時開始培養興趣的,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培養年輕觀眾?”
有“臺灣豫劇皇后”之稱(臺灣河南同鄉會頒贈)、臺灣豫劇團頂梁柱王海玲告訴記者,豫劇團原先真的是靠外省老兵捧場,不止是河南人,周邊幾個省的人也喜歡看,後來老觀眾越來越少了。“不光是從業人員傳承戲曲,觀眾也要講傳承。這些年我們進校園做推廣,很多年輕學子看過後才知道這麼好、豫劇不只是年紀大的人才懂得欣賞。”
據王海玲介紹,京劇和歌仔戲等其他劇種的觀眾也會來看豫劇。“覺得好看,很精緻,又很有藝術性,觀眾也不在乎語言。其實河南話跟普通話差不多,在語言上沒有那麼大的隔閡。”她曾聽觀眾將豫劇稱作“中原歌仔戲”,還互相介紹説豫劇來自大陸河南、跟歌仔戲很相似。王海玲深以為然,“都是地方性的劇種,表演非常具有鄉土性、很淳樸,大喜大悲。”
王海玲説,兩岸觀眾的欣賞習慣不大一樣。大陸觀眾比較“重口味”,音響要開得很大聲,拖腔要夠長,很注重技巧性的表演。大陸演員的表演比較誇張,很賣力,這也是觀眾期待看到的。臺灣講究比較自然、接近生活的表演,也很活潑、很多元。“大陸豫劇演員的基本功很紮實,嗓音很好,唱的都是純正河南腔。我在臺灣生長,先學會了河南話,才學習唱念。大陸同行覺得我的河南話説得還好,我的學生再往後説得就沒那麼純正了。”
借大陸資源緩解“人才荒”
韋國泰説,有人會認為豫劇是大陸原生的,但在臺灣落地紮根,你要有自己的東西。30年前開始跟大陸交流,我們的戲除了音樂,甚至導演、編劇、舞美也都用大陸的人才,後來逐漸選用臺灣當地的人才。現在除了音樂上的創作還要依靠河南方面幫助,其他基本可獨立進行,演出一直很受觀眾歡迎,上座率基本超過九成,年輕觀眾也有很多。
“豫劇在臺灣如果只用當地的人力發展,肯定早就無疾而終了。”韋國泰説,20年前我們就已經懂得運用大陸的戲曲資源,幫助豫劇團隊在臺灣成長進步。河南省近來也一直幫忙義務培養人才,臺灣學生送過去,那邊機票食宿全負擔。
王海玲説,“臺灣豫劇團演員只有20人上下,連箱管(戲曲衣箱管理者)都要去兼任演員。有大陸豫劇團聽説才這些人,説你們這戲怎麼演啊。我們就戲謔,我們是小而美、小而省啊,要加強功能性。編制小,經費少,但功能性卻強。”
“臺灣戲曲學院早年已經把豫劇科取消了,我在2014年就去找校長,説再這樣下去這個劇種在臺灣會毀掉。”臺灣豫劇團現任團長彭宏志對記者説,現在戲曲學院學生“學科”課時量高於“術科”,慢慢地“術科”就變弱,他便找歌仔戲科主任談合作,幫助輔導歌仔戲學生身段並送其去河南學豫劇,“聯合培養、兩條腿走路”,有豫劇演出需要可抽調歌仔戲演員,嘗試緩解“人才荒”。
據韋國泰介紹,臺灣豫劇團還統籌設立了“南戲小鎮”,除豫劇團外,另有10個臺灣南部劇團,如歌仔戲、客家戲、木偶戲等,原先是臺灣南部傳統戲劇教育資源網的概念,不久後也將在實體劇場落地。“臺灣豫劇團培養了很多人才,夠努力,夠水準,面臨危機時總有貴人相助,逢凶化吉。”(張 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