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金戈鐵馬”背後的“詩意人生”

2017年01月10日 08:59: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合肥1月9日電 (張俊)“劉銘傳是一個武將,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儒雅詩人。”劉銘傳研究者、合肥學院重點人文社科基地主任徐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9日,紀念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誕辰180週年活動暨劉銘傳詩詞楹聯書法研討會在安徽合肥舉行,研討會上展示了海峽兩岸劉銘傳學者整理的劉銘傳詩書楹聯作品,展示了劉銘傳不為人知的詩人形象。

  徐毅表示,劉銘傳出生貧寒,幼年只上過兩年私塾,但他崇尚文化,在長時間的軍旅生活中從沒放棄讀書,詩書賦詞都有相當功力,被稱為“馬背上的詩人”。

  “過去,研究劉銘傳的議題主要是關於他的抗法保臺功績、軍事思想、治臺政績,但對於他的詩作楹聯卻關注甚少。”合肥學院教授、劉銘傳研究者何峰説,通過劉銘傳的詩作楹聯,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這位淮軍著名將領和臺灣首任巡撫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深入認識他的精神品格和愛國情懷。

  劉銘傳詩作題材非常廣泛,其中有“從容氣壯晨趨馬,破曉雲開鳥出山。人值少年當自立,身逢亂世敢偷閒。”的少年述志之作,也有“千里暌違音問難,家書到眼不禁歡”的懷念故土之音。劉銘傳在戎馬倥傯之餘,也曾書寫過“釣罷秋光閒覓句,竹竿輕放斷橋西。”的抒情詩篇。

  “劉銘傳作為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詩詞中也常抒發從軍報國的志向。‘名士無妨茅屋小,英雄總是布衣多。’便是其中代表的詩句。”何峰説。

  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檀結慶表示,劉銘傳留下的大量詩書楹聯等作品,它們因劉銘傳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波瀾浩蕩的人生經歷而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更因劉銘傳在臺灣崇高的歷史地位,成為溝通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

  “詩賦是靈魂的表現,是人類直接相通的語言,研究劉銘傳的詩歌楹聯,是兩岸文化認同的重要體現。”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會長、劉銘傳五世嫡孫劉學宣表示,回味解讀劉銘傳的詩作楹聯,可以讓海峽兩岸同胞深入了解劉銘傳的愛國情懷,也更加證明了海峽兩岸同胞血濃于水,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據悉,研討會結束後,以紀念劉銘傳誕辰180週年為主題的港澳臺名家書畫展將繼續在全國巡展。(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