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演繹的《超炫白蛇傳》。(資料圖片)
日前,臺灣最知名的歌仔劇團明華園首次來到福州獻演經典劇目《貓神》,為福州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盛宴。明華園設有一個總團及八個子團,是臺灣目前規模最大的民間劇團,也是臺灣現存最長壽的劇團。1929年,明華園在臺誕生,其興衰起伏,也代表了臺灣百年歌仔戲的發展歷程。
這個傳奇劇團是如何帶領歌仔戲重返劇院舞臺,又是如何在兩岸颳起歌仔旋風,並進行跨界演出的?今天讓我們走進明華園,探訪一番吧!
重返劇院登“陸”交流
“明華園最艱難的時候,全團連續三天吃不上一頓白米飯,甚至除夕夜也在廟口演出。”入行三十餘年,如今被譽為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的孫翠鳳回憶道。
1929年,孫翠鳳的公公陳明吉先生創辦明華園,聲名漸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電聲樂器、流行歌曲、影視劇等傳入臺灣,本土戲曲逐步式微,許多歌仔戲團被迫散班,原本堅持在劇院舞臺演出的明華園也被迫轉戰“野外”。
1979年,陳明吉先生將明華園交棒給家族中唯一不會唱戲卻長期在外工作的三子陳勝福。陳勝福接任團長後對劇團的改革與創新果然不負所望。1982年明華園推出新戲《父子情深》,以異邦戀情及私生子認父的情節,引出一段倫理及人性錯綜複雜的故事。這出不同於説教八股的戲,榮獲全臺地方戲劇比賽總冠軍,所展現的歌仔戲新風貌引起了戲劇界的巨大震撼。次年,明華園就應邀參加演出,正式重返劇院。
1990年,北京亞運會藝術節舉辦。明華園從臺灣眾多演出團體中脫穎而出,代表臺灣參加藝術節。“當時兩岸隔絕40多年,尚未開放文化交流,我們是第一支正式到大陸交流演出的臺灣藝術劇團。”孫翠鳳回憶説,演出結束時,北京觀眾全場起立鼓掌,“掌聲像是要掀翻屋頂,我們很多演員都激動得哭了”。
絢麗場景 吸引青年
在島內,端午節當晚,全家一起去看明華園的《超炫白蛇傳》成為很多臺灣家庭的固定節目。《白蛇傳》這個傳統劇目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觀眾來捧場,而且75%的觀眾都是年輕人?“秘密就在‘超炫’二字。”團長陳勝福道出其中奧秘。
白娘子先以蛇身出現,群妖伏首,然後再以完美的川劇變臉化為人形。在戶外廣場上演的《超炫白蛇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露天舞臺延伸至觀眾席,幾百噸大水越過觀眾頭頂衝向舞臺,製造出“水漫金山”的場景,白素貞“站”在20米高的大水柱上與法海鬥法,演出到高潮處,潛伏在觀眾席裏的蝦兵蟹突然竄出,讓臺下觀眾大吃一驚繼而又直呼過癮。
“我們的演出對演員和技術人員都是極大的挑戰。”陳勝福説,明華園的戲劇演員需學習吊鋼絲、玩雜技、高空漫步等,就像奧運會全能選手一樣;對技術人員來説,則要利用3D動畫、鐳射燈、移動熒幕等技術密切配合舞臺表演;舞美也跳出了戲曲傳統模式,在不暗燈、不落幕下進行,大量特技使戲臺上常出現動漫和電影的效果。
“觀眾花上千元新台幣進劇場,肯定希望看到不一樣的大製作。這種心情就像看好萊塢大片一樣。”陳勝福表示,明華園的上百齣戲裏,許多都是不惜成本精心製作的。光是堆在明華園倉庫裏的數千套絢麗戲服,就耗費了上億元新台幣。如今,明華園的戲已輪番在亞、歐、美、非四大洲登場,戲迷遍佈世界各地。
跨界合作 創意無限
一邊是明華園演員説著閩南語排演《桃花源》,另一邊是某劇團説著普通話排演《暗戀》,兩團互搶場地,亂成一團。現代劇對上歌仔戲、普通話對上閩南語、悲劇對上喜劇,這兩個團體截然不同風格的表演方式,在一齣戲裏穿梭對話。
這就是賴聲川表演工作坊與明華園合作的新版《暗戀桃花源》。2006年,為給現代表演藝術提供一種新奇的創意體驗,賴聲川表演工作坊與明華園合作演出了一齣結合西方現代話劇與中國傳統戲曲的《暗戀桃花源》。明華園加入,不僅語言“大亂”,舞臺也“大亂”,牛、馬、蛇、虎上臺,吊鋼絲、噴乾冰、歌仔調、群舞統統出現。賴聲川解釋道,兩團碰在一起,亂成一團,最後得到了解決與融合,對比這個時代的紛紛擾擾,舞臺這麼亂都可以融合,還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呢?明華園的“添亂”,讓新版《暗戀桃花源》大獲成功,連演十天,場場座無虛席。
與交響樂團合作《何仙姑》,與京劇、豫劇合演《白蛇傳》……一直以來,明華園的跨界嘗試從未停步。“歌仔戲常常要在戶外演出,想留住觀眾在這麼嘈雜的地方聽戲,明華園始終都充滿了危機意識。”陳勝福告訴記者,明華園很早就看見了傳統戲劇必須改變,因此每次跨界合作都是一種嘗試,希望通過不同領域的合作、觀摩與借鑒,開拓傳統戲曲創作的各種可能性,也讓更多人認識歌仔戲。(記者陳夢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