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共同舉辦的2016兩岸青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主題活動在京舉行。圖為主題論壇現場。(台灣網 普燕 攝)
台灣網7月24日北京訊 (記者 普燕 王亞靜) 23日下午,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共同舉辦的2016兩岸青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主題活動在京舉行。來自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5所臺灣高校的18名學生,以及來自大陸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4所高校的20余名學生齊聚宋慶齡故居,共論“中山精神”與兩岸關係發展。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部長陳愛民,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協會指導老師鄭振清出席活動並致辭。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會長程琦主持了活動。
多元觀點碰撞凝聚出更多共識
今年時值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論壇中,兩岸青年學子就教育、文化與民族觀念上對“中山精神”的理解和思想傳承開展了深入探討。
臺灣大學的李槃一提到,曾在課本裏讀到孫先生的名字,在網路上閱讀過一些相關的事跡。這次來到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宋慶齡故居,自己心中關於孫中山的拼圖更加完整了。他説,“中山精神”已經深深烙印在臺灣人民心中,也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梁,是很有意義的。
同樣來自臺灣大學的劉瑜傑非常景仰孫中山先生的個人魅力。他提到,中山先生在逆境中無數的失敗後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讓自己非常感動,也深受鼓舞。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趙文傅則提到,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念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仍然是有重大意義的,這個天下是大家共有的,中國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中國,我們發展兩岸關係,彼此間珍貴的友誼,也是雙方共有的珍貴財富。
鄭振清在傾聽了同學們觀點後表示,兩岸學子生活環境不同、所受教育方式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會更加多元化,對“中山精神”與兩岸關係的發展的理解也會有差異,但大家通過交流、討論,思想上的碰撞,能凝聚出更多的共識,非常有意義。
通過面對面交流才能看到真實的彼此
據悉,今天的主題論壇是清華大學海峽兩岸交流協會自主交流活動的行程之一,大家在過去5天行程中,一同看歷史,逛北京,聽相聲,彼此結下深厚友誼。論壇中,兩岸青年還就這次“面對面”交流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臺北醫學大學的楊子毅説,第一次參加交流活動,“親身感受到與來自雜誌、網路媒體的片面報道不一樣的大陸”,與大陸同學交流後,才知道“這20年來,原來我們差了多少,也想了解為什麼會産生差異”。同時他也認識到只有走出自己的世界圈,才能拓寬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成熟。
臺灣大學的王勝貞提到這幾天的活動還是很興奮,動情表示,大陸這麼大,大陸同學的視野也很開闊。在交流中,看到每個人身上彼此的光芒,希望這樣的光芒就像彼此的友誼一樣,永遠長存。
北京師範大學的女生藍麗虹説,通過與臺灣同學的交流,發現我們在文化方面有那麼多的共鳴,“我們有共同的語言,有共同喜歡的明星、喜歡的電視劇,還有很多的共同的話題”,甚至,在一些敏感話題上,大家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去交流。
陳愛民在總結致辭中表示,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中山精神”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青年又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段歷史距離同學們已經比較遙遠,大家依然願意坐下來討論“中山精神”和兩岸青年交流,讓自己非常感動。
她表示,多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兩岸交流工作堅持弘揚孫中山、宋慶齡精神,助力兩岸青年成長。期待同學們通過交流,日後可以成為學術的同仁、事業的合夥人、一生的摯友。
上午,兩岸青年學子參觀了碧雲寺、拜謁了中山先生衣冠冢,共同緬懷孫中山先生。據悉,這是同學們在大陸最後一天的行程,24日,同學們將共赴臺灣,繼續本次自主交流活動的臺北、臺南之旅。(完)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部長陳愛民出席論壇併發表感言。(台灣網 普燕 攝)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協會指導老師鄭振清出席活動並致辭。(台灣網 普燕 攝)
[責任編輯:宣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