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閩臺北管共奏華樂 助力兩岸文化交流

2016年06月14日 07:4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福州6月13日電(記者尚昊)“唐山祖,臺灣島,手足共血絡,天地人通無阻,骨肉同聲呼。”在第八屆海峽論壇·閩臺“三同文化”交流展示系列活動現場,聽聞著一曲北管少兒工尺譜傳唱《臺灣島·唐山祖》,臺灣中華新世代藝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吳清菊仿佛回到了年幼時光。

  “小的時候,我常常聽父親唱歌,其中有一首的唱詞和旋律就與這首《臺灣島·唐山祖》極為相似,舞臺的背景也是我兒時生活環境的寫照。”吳清菊説。

  此次閩臺“三同文化”交流展示系列活動於11日至12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舉辦,吸引了海峽兩岸的閩臺宗親代表、譜牒專家學者等近300人參加,其中,以中華古樂北管為載體的“同禮樂交流”即為其中的主題之一。

  北管,是廣泛流傳于閩南泉州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在歷史上,這一音樂形式還渡海來到臺灣,歷經百年的遷徙、融合、演變,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泉港北管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陳小平看來,泉州北管與臺灣北管同源於中華古樂,是北方傳統工尺譜體系“母樹”上開出的兩朵“姊妹花”。

  “兩岸北管的交流自古有之,雖然這一交流曾經歷史的原因一度暫停,但其密切的聯繫不會被割斷。”陳小平説。

  兩岸民間交流恢復後,閩臺北管常來常往,越走越親。在兩岸同仁的推動下,泉州北管與臺灣北管的交流進一步加深,並成為聯結兩岸文化和感情交流的紐帶。

  2012年10月底,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上,泉州北管首次與臺中市何厝新樂軒北管樂團同臺獻藝,兩岸北管實現合璧。

  此外,兩岸北管界還聯合舉辦了兩屆“海峽傳統文化·北管學術交流會”,共同探究北管始源,挖掘北管音樂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目前,兩岸北管界正著手于推動在創作和傳承方面的合作。在12日舉行的閩臺“三同文化”交流展示活動中,兩岸北管藝術家和學者們再次聚首,就閩臺北管樂舞《過臺灣》的創作進行研討。

  這部北管樂舞《過臺灣》以大型舞臺表演形式演繹,通過一家祖孫三代波瀾起伏的人生悲歡,展現近代沿海漁民過臺灣斑駁、豐饒而跌宕的歷史畫卷。劇本、演繹形式、作曲、情節發展……兩岸藝術家和學者們就這些話題展開了具體而微的討論。

  “樂舞《過臺灣》通過兩岸北管專家學者共同創作,既能彰顯‘同元素’的特色,又能抓住兩岸文化的‘真需求’。只有文化上的認同,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鳴。”陳小平説。

  臺灣彰化縣楓灣宮玉鳳園北管樂團團長李炳榮已經是第五次來到泉港了,在參加此次創作研討會的同時,他還為自己的大陸同行準備了特別的禮物——一份工尺曲譜。

  “希望我們常常來,他們常常去,多一些交流。閩臺北管同宗同源,如今都面臨著現代化與工業化的衝擊,希望我們能夠攜手,多一些合作,將北管共同傳承下去。”李炳榮説。

[責任編輯: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