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小年夜祭拜習俗有何不同?看了就知道

2016年02月14日 07:37:00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臺灣的春節猶如大陸春節的縮影,許多習俗都是由明清時期來到臺灣的本省人和與蔣介石一起到臺灣的外省人帶過來的。本省人的習俗以閩南文化為主,而因為外省人來自大陸不同地方,所以外省人過年也就有了五湖四海的各省習俗,因此臺灣的春節就像是一個縮影版的中國春節,東西南北各有差異,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求同存異的文化。

  【臺灣的小年夜】

  跟蔣介石來的外省人:

  臺灣外省人習慣在每年農曆二十九(除夕夜的前一天)的子時拜天公(謝神),感謝老天爺在過去一年的庇祐,並祈求來年也能平安順利,稱為“小年夜拜天公”(臺灣部分客家人也有這個習俗)。

  記得小時候為了等吃消夜,總希望能夠趕緊拜完。因為祭拜完後老媽就會將祭神的幹貨連同三牲禮一起,煮出一鍋熱呼呼的雜菜鍋,冬天冷颼颼的天氣下,可以在睡前喝一鍋暖暖的熱湯便是最好的小確幸。

  回過頭來,拜天公首先要準備祭品。除了鮮花、茶、酒與雞、鴨、豬三牲和象徵昌盛的鯧魚之外,還要有筍幹、香菇幹、金針幹、木耳幹、冬粉與豆干六齋,而且冬粉必須染紅方顯喜氣。

  而臺灣的客家人以幹貨祭拜為主,為何都是幹貨呢?據説是因為客家人大多刻苦山居,並且隨時準備逃難,所以有比較好的寶貝食材就會以風乾或腌漬的方式保存,也比較方便攜帶。

  其他還有象徵年年高升的年糕、發糕,五種喜氣的糖果(以前都是甜到可怕的手工甜點,現在已換成七彩包裝的各式糖果,只剩“ㄇㄚㄌㄠˋ”還看得見”),以及五種數量為單數的水果,例如蘋果三粒、棗子五粒之類的,老媽總是固定買的水果是鳳梨、橘子、棗子、香蕉與蘋果。

  待一切祭品按特定方式擺放好,點上香燭,就由一家之主領著全家人一起祭拜謝神了。祭祀中途需視燃香進度,約每5分鐘補斟一次茶酒。

  上完三次茶酒約莫一炷香的時間,就到了燒紙錢和小朋友又愛又怕的鞭炮時間了,放鞭炮的目的是為了嚇走年獸(除舊歲)。

  明清時期來到臺灣的本省人:

  臺灣本省人會在每年年尾的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和地基主回天庭過年,自然就把這一天視為了小年夜。

  小年夜首先需祭拜灶神,灶神是中華古代神話傳説中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灶君”、“灶王”或“灶王爺”,民間傳説為張單。灶神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祇,負責監察人間各家各戶的罪惡,掌握壽夭禍福。一般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的善惡,所以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灶神,祭拜時多有糖果等甜點,希望灶神吃甜、説話甜、講好話,在天上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再來是地基主,相傳地基主不高,故祭拜時宜使用較矮的矮桌或是矮板凳當貢桌。

  地基主,是住宅、房捨得守護神靈,是臺灣民間信仰。臺灣人常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祭祖(或者其他中華傳統節日)時,與舊曆每月初二、十六祭拜土地神時,另設香案,並焚燒紙錢,加以祭拜。由於地基主是神明位階中官階最小的,所以不設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裏的後陽臺或最後面,與灶神在一起。

  【大陸的小年夜】

  而目前大陸的小年夜習俗則分南北,北方吃餃子,南方則吃湯圓。小年夜當天最主要的事情是全家包餃子或是戳湯圓,這種全家一起的活動也是很多大陸同胞們的童年回憶,包好的餃子與戳好的湯圓主要是在隔天除夕團圓飯的時候吃。有些地方包餃子時還會在餃子裏面塞錢,當然塞錢的餃子數量有限,吃到包錢的餃子的人則代表一年都會財運滾滾。

  當然在大陸還有小年一説,也就是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為什麼會有小年呢?因為傳統文化中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間五祀神佛回天庭休假過年或是返鄉彙報一年工作的日子,所以有些地方的小年夜就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晚上,而臺灣的小年夜大部分是在除夕前一天,因為臺灣民俗中家神是在除夕前一天上天庭返鄉彙報工作與休假過年的。

  (傳統民俗專家:珊霖文創執行長賴國光、極光文創執行長 賴國全)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