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求學大陸原創:《萌芽》

2016年01月07日 13: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李凝

  清華大學法學院(臺灣交換生)

  六年前,在十月的瑟瑟秋風中,我初次步出諾大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南方的冷冽空氣清醒了航行的疲倦,而如雨後春筍般建立的摩天大樓所描繪出的天際線更深深震懾了我。遊歷于北京,宛若觀看絢爛綺麗的萬花筒,所見的每一個轉角皆令人讚嘆,所展開的每一場交流與對話皆開拓我的眼界,六年前的旅行如暗夜中的花火般,短暫但無比深刻絢麗;亦如一顆生命力豐沛的青澀種子,已深埋于我心,等待適當時機成長為茁壯的大樹。

  六年後,夏末初秋,再度步出首都國際機場,景物依舊,但我已滿心期盼展開新生活,準備好于秋風吹佛之際,漫步在銀杏葉交織而成的清華路上,亦或是在朔風呼嘯之際,細看冬季白雪飄若于水木清華荷花池。不同於二八年華之際的匆匆走過,不論是作為城市一分子真切的生活著、身為課堂的參與者熱切地討論著,亦或是成為社團成員積極地組織著,種種體驗皆為我帶來更不同也更為細緻的大陸觀察。熏風的末尾吹走了盛夏的勃勃生機與燠熱,卻吹熟了六年前埋藏于我心的那顆種子,始之悄悄萌發出嫩綠的新芽。

  跨坐于單車,乘風馳騁于校園中,在短暫的課間中,帶著對無涯知識的欲求,急赴下間教室,接受師長如醍醐灌頂般的學術洗禮。老師之於課程彷彿船長之於航行,由老師掌舵帶領學生徜徉于學海中;學生的提問、針對議題的看法與意見則如地圖,因為有著豐富詳盡的地圖作為指引,才能完善整個航程。課堂間來自兩岸各省同學的言談反映的是其生長環境與教育灌輸的結果,在彼此交流激辯中,不同的想法衝撞與重疊,不僅有助於相互間的理解,彼此的眼界也因而開拓。

  紅輪西墜、夜幕漸升,卻澆不熄莘莘學子們內心那把彼此交流探索之火,暗夜中,閃爍的不僅僅是教學樓白晃晃的日光燈,更是由兩岸議題講座所激蕩出的花火,抑或是那專注于讀書會文本的炯炯目光。在一個初秋的微涼之夜,幾個朋友圍坐于教室內,時而朗讀,時而以喃喃絮語分析著白先勇先生的作品《臺北人》。歷史脈絡下的文學性描述,並未因時間齒輪的不斷推進而失去色調,反而越陳越香,更顯深刻。上一代人刻骨銘心的故事跨越光陰與歷史,如灼熱滾燙的血液重新注入這一代人的軀體,飽滿了我們的心靈。遊走于作者樸實的文字與細膩的感情間,席間或許對於身份認同有認知差異、對兩岸由光陰積累而來的情感糾結有不同的闡釋,但在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的你來我往上,更能體會兩岸那既相似又相異的特質。

  夜色為天幕籠上一層漆黑的紗,早已不見由紅輪暈染的彩霞,然而對於讀書會的熱情反而隨著夜深,而逐漸高漲,在城市酣睡著品味甜夢之際,兩岸青年卻以抖擻的精神,準備好接受更為深刻的知識洗禮。讀書會暫告一段落,意猶未盡的兩岸青年們,並排騎著自行車,緩緩徐行于靜謐的校園中,在路燈恍恍的光暈下,閃爍著是求知若渴的堅毅目光。延續著讀書會,討論著歷史脈絡下兩岸難以言喻的情感交織、轉型中的大陸所要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及兩岸未來間的互動,亦或是對於即將步出校園,走入社會的新鮮人所最關切的問題─兩岸的人力市場,每一言一語間,每個蹙眉的瞬間,兩岸未來的希望似乎從此萌芽;而在彼此探詢對方家鄉的美麗,相互間喜愛的文學作品、電影、演藝歌手時,屬於學生的青澀與單純存在每個盈盈笑臉背後,而不分兩岸、不分你我。

  在宿舍前,依依不捨地與朋友告別。步入漆黑的宿舍中,烘烘的暖氣中並未引領我進入甜美的夢鄉,相反地,方才的交流討論令我的情緒激蕩,久久無法平復。我在心中反覆思量著交流的每一段話以及在心中激蕩出的每一個美麗的漣漪。或許六年前,海峽分離了兩岸,全然的陌生阻亙于彼此之間;但六年後,一峽之隔的兩岸,人與人間的陌生疏離被日漸緊密的兩岸關係所淡化,充填于彼此間的是理解與尊重。我想以兩岸頻繁交流、雙方充分了解、相互尊重作為養分,我心中那株對兩岸深刻交流的幼苗,終會在不久的將來成長為庇蔭兩岸的茁壯大樹。

  備註:本文為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和臺灣大學臺陸學生交流會聯合舉辦的“鑒往知來,存異求同”紀念抗戰勝利徵文活動優秀稿件之一,由台灣網刊發,轉載請聯繫台灣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