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9月8日 每個陸生,都會對在臺灣期間的學習生活,有一種充滿“情懷”似的感悟,不同的,只是他們願不願意將之記錄下來。下文的作者是台灣網圖片庫的簽約作者張沛之,一個愛旅遊、愛攝影、愛碼字的男生,讓我們跟著他的文字,感受臺灣慢生活的精彩人和事。
全文如下:
説它是第二故鄉,一點都不為過。
要回憶的太多,以至於一時不知道從哪開始。
也正是因為回憶太多,就索性把所有感情傾注在整座城市。
也是第一次,知道人真的可以寄情于物。
懷念坐在副駕駛,敞開車窗,太平洋吹來的陣陣暖風,懷念大叔開車時説著花蓮的種種,懷念某位同學説,我們收穫的是友誼,懷念平靜海面上,鯨豚躍出水面那一瞬間的喜悅,懷念石梯坪的壯美,還有大家排隊“濕身”的場面,我懷念伯朗大道翻滾麥浪中那間長滿爬墻虎的小屋,懷念雨夜中被困在九份的咖啡館,懷念所有我經過的小站和只有兩節車廂的列車。懷念後湖水月的靜謐,懷念鯉魚山漫山遍野的螢火蟲,懷念東華,懷念那無數個不眠之夜,SEVEN,啤酒,機車,芋圓,雞排。
老羅喜歡説情懷,然而在我的一年裏,對於臺灣,倒不如説是一縷縷的情愫。在那裏,我認識了一位瘋狂的藝術家,並與他一起瘋狂,我們在颱風天衝向海邊,用紅色顏料涂遍全身,用身體去撞擊海浪與礁石,去感受大自然,去感受我們的母親。我認識了一位流亡詩人,他無法回家,曾因他的到來,令法蘭克福“中國和世界”研討會中方代表團集體離場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我在電話裏聽他訴説著種種遭遇,他叫貝嶺。我認識了一位留著長長頭髮,騎著老式鈴木的攝影師,他收藏了無數的老相機,並且每天都會換一台帶出來,他對我説,他們很可憐的,需要經常曬曬太陽。我認識了一位流浪歌手,我們一起去禪修,和他的吉他,還有陪他一起流浪的女友,是的,先是他的吉他,然後才是他的女友。他信奉藏傳佛教,他認為苦修是人生的一種歷練。我認識了一位女權主義者,她在東華創立了女研社,她用她微薄的力量為女性同胞爭取著一點點的權利,也在為同性戀做著同樣的事。我認識了我的導師,她將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對事業的追求和對學生的愛上面,她是一位素食主義者,她沒有結婚。我認識了一位喜歡用MINOLTA X700的女孩,她告訴我,底片的正確單位是支,她迷戀所有的底片,她去過無數的國家。我認識了一位住持法師,她告訴我,人的一生,就是在尋找自己內心的旅程。我認識了火車站的一位站長,他告訴我,他這輩子學了十八般武藝,就為了女人而活,他自稱“社會名郎”,但他卻有著不幸的婚姻。我認識了一位大叔,他無數次開車載著我們追趕太平洋的日出,日落以及星空,載著我們串起了這所有的回憶。最後,我認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無數的交換生,大家在這裡建立起來的友誼,比任何時候都要珍貴。
作者張沛之。
我認識了他們,而我只是帶著相機的,一個説著故事的人。
不討論制度的好壞,只是因為制度的不同,造就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不同,不論成敗的為了自己的理想率性而活,他們可以幾代人只經營這一家小店,週末的時候會挂上店休的牌子,一家人出去放鬆身心,而不會想著如何擴張,因為在臺灣,一切都會變得很慢。也正是因為它的慢,這一年,我遇到的人,比我任何一個時間段遇到的都要多。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你去了多少地方,而是你獲得了多少感悟,否則只會像一個郵差一樣的奔波。因為人修來修去,最終還是要,修自己。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