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的海峽兩岸美食文化節已進行至第二天。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一位臺灣老人不停遊走于各個臺灣街頭小吃的攤位之間,時而詢問經營情況,時而給大陸民眾介紹臺灣特色美食文化,儼然成為現場最忙碌的人。
盧國琳,中華海峽兩岸多元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組織臺灣特色小吃和民俗團體赴大陸各地巡展已近十年。多年來,盧國琳和他的團隊每年都要走遍大陸二十余座城市,此次已是三赴山西太原。
盧國琳説,花樣繁多、經濟實惠的臺灣小吃在大陸各個城市都廣受歡迎,“以山西為例,鋻於民眾追捧,我們已打算從省會城市向周邊地市輻射。”
在盧國琳看來,自己的團隊行走于大陸各地還有個更重要的責任: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表示,每到一處,不僅會為當地民眾帶去傳統小吃,還有諸如臺灣戰鼓、電音三太子等民俗表演,極盡所能展示臺灣傳統文化。
“兩岸文化各有特色,我們想用一種‘文化間的碰撞’來增進雙方了解,拉近海峽間的距離。”盧國琳笑談,“人和人本是陌生的,但多多走動就熟悉了。”
此番來晉帶來臺灣特色“飛魚”的老闆謝銀旺對盧國琳的話深表認同。他説,早年間,大陸民眾對臺灣人相當好奇。隨著時間推移,好奇和隔閡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熟悉和親切感。“多年來深有體會。”
環顧現場,“臺北館”“阿里山館”“高雄館”等各處食客雲集,商販忙碌。自稱“一枚吃貨”的山西年輕人董旭笑言,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感覺“臺灣就在身邊”。
“晉臺兩地文化交流不斷密切,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經貿合作成果豐碩。”山西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處副處長張軍在此次美食節新聞發佈會上説。他表示,越來越頻繁的民間交流為兩岸搭建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已成為展示和深化雙方合作交流的一個形象窗口。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