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閩西客家山區棒球熱 搭起閩臺文體交流橋梁

時間:2015年07月06日 08: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來連城教棒球是為了追尋最初的棒球夢想。”已在客家山區福建連城這塊紅土地上為當地10多所中小學校棒球隊開展技術指導近一年、來自臺灣的帥小夥李世翔説。

  2009年,從小喜愛棒球的李世翔從家鄉臺灣嘉義市來到集美大學體育學院,主修社會體育專業。在集美大學,除了課本裏的專業知識,李世翔一直堅持棒球訓練。2014年,大學畢業後,連城縣興起的棒球運動吸引李世翔來到這個山區縣當棒球教練,傾力用小小棒球搭起閩臺文體經濟交流的橋梁。

  曾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導産業的連城縣,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棒球系列設備生産基地。這不僅為連城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促進了閩臺年輕一代的相互交流,更為連城與臺灣的棒球産業合作找到了互利雙贏的發展路徑。

  2006年,臺商廖芳洲手握著10多萬份棒球手套訂單來到大陸,尋找投資設廠之地。路過連城縣廟前鎮時,廖芳洲發現這裡交通便利、地勢寬廣、人口眾多,非常適合投資辦廠。

  於是,廖芳洲成為第一位入駐廟前鎮的臺商。隨後的三年時間裏,廖芳洲的另外兩位生意夥伴林金生和羅道堅也來到了廟前鎮。林金生從事棒球生産,羅道堅從事球棒生産,於是棒球裝備中最重要的三項內容開始在這裡生根、發芽。

  此後,棒球纏線生産廠、服裝生産廠紛紛落戶廟前鎮。如今,這裡已成為臺商工業集中區,入駐的37家企業中有18家是臺資企業。其中,棒球系列用品生産企業6家,産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為連城經濟帶來了新增長點。

  “我不敢説我們的棒球生産廠是世界最大的,但廟前鎮一定是全球最大的棒球系列設備生産基地。”廖芳洲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光是他的棒球手套廠,一年就能生産超過80萬隻手套,出口額超過700萬美元。

  “棒球在臺灣非常盛行,我小學時學校的棒球隊曾拿過1969年的世界少年棒球賽冠軍。至今,我都是棒球的超級粉絲。”羅道堅出生於臺灣彰化縣,從小學開始便學習打棒球,在廠區內他時常拿著自己生産的球棒,教員工打棒球,這股棒球風逐漸“吹”入連城尋常百姓家。

  隨著棒球運動的興起,去年4月連城縣成立了棒球協會,之後聘請了臺籍專職教練李世翔。李世翔的到來讓學校的棒球教學走上了正軌,孩子們對棒球的認知也從一開始的業餘水準,慢慢達到了競技水準。

  如今,李世翔已在連城縣從事了近一年的棒球教學工作。“這樣一種氛圍,或許比不上臺灣的成熟,但很有些家鄉的味道。”李世翔説留在連城除了有全球最大的棒球系列設備生産基地外,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小學、中學開設了棒球課,很多農民、工人、教師、商人都能打上幾場棒球。

  “揮棒要有力,擲球要準確,跑動要迅速……”李世翔總是一絲不茍地指導棒球隊的隊員訓練。

  如今,連城棒球運動開展得紅紅火火,不但引起了國家體育總局的關注,第七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棒球文化節”也在連城舉行。

  連城大力推廣棒球運動,成立縣棒球産業發展委員會、棒球協會和8支棒球隊,將棒球運動列入全縣中小學體育選用教材,聘請臺籍教練常態化舉辦培訓班及訓練活動,規劃建設閩臺棒球文化訓練基地。

  中共連城縣委書記林英健表示,下一步,連城將持續打造棒球産業鏈,推動閩臺體育文化交流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