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輻射兩岸的大型攝影盛事,這是一次48小時不間斷的聚焦紅磚古厝,這是一個深挖翔安古韻的大型拍攝活動——6月28日,大型主題拍攝活動“來去翔安住一晚 兩岸攝影師聚焦紅磚古厝”在廈門翔安區大嶝街道田墘社區啟動。
本次活動由中共翔安區委宣傳部、翔安區文體廣電出版旅遊局主辦,臺海雜誌承辦。活動歷時兩天,兩岸20位知名攝影師,兵分七路,奔赴翔安各大村落,用鏡頭聚焦紅磚古厝資源,360度無死角拍攝,挖掘古民居背後的故事,反映聚落生活,詮釋本地風土人情、人文內涵和翔安多元文化。
“長槍短炮”捕捉紅磚勝景
在27日,提前抵達翔安的20位兩岸攝影師就已經兵分七路,分別入駐馬巷亭洋、內厝鎮許厝、新圩烏山、新圩大帽山、大嶝田墘、小嶝、新店東園等農戶家中。
事實上,許多攝影師對翔安特別是大嶝、小嶝並不陌生。熱情好客,是他們對翔安人的共同印象。
受邀參加本次拍攝活動的福州市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唐希表示,希望透過自己的鏡頭,記錄紅磚古厝景觀的同時,也反映當地的文化底蘊。
入駐農戶家中,他們跟當地村民同吃同住,不少攝影師都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短時間內及時了解當地情況,更有助於拍攝。而且借由這種親密的接觸,也更能拉近與被拍攝者的距離。夕陽下,古厝前,三兩人,吃茶、話仙,有關古厝的歷史、聚落的生活狀態,在地的多元文化,都成為攝影師們鏡頭下最豐滿的作品元素。
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呂塘、綠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樸嫻靜的烏山還是充滿兩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紅磚古厝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得知被分到新圩大帽山這一組,臺灣第一位獲荷賽日常生活類首獎的攝影記者林國彰,除了認真閱讀拍攝指南,查看地圖了解其方位,還認真了解大帽山民風民俗等在地相關資料,明確可拍攝點、可組合元素。用他的話來説,陌生地的偶遇與奇遇,沿途的觀看與拍照,希望是一場美麗的相遇。
本次攝影名師陣容強大,他們除了來自北京、山東、廣州還有的來自臺北、臺南甚至澎湖。這次的盛會,可謂兩岸名家薈萃,不少人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和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中摘金奪銀。他們在專題攝影的綜合表現 (選題、故事性、執行、影像表現力、圖片編輯等),都是華人專業界的佼佼者。此外還不少攝影愛好者、攝影工作者,通過新聞報道得知兩岸攝影師的紅磚古厝拍攝之行後,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加入到拍攝隊伍中去。
古民居牽動兩岸情結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以紅磚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因而得名紅磚古厝。在翔安,不僅古村落多,而且村落中的紅磚建築規模大、保護完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一直以來,植根于閩南古人們智慧結晶和實踐活動的産物——紅磚古厝,還是閩臺“文緣之根”的見證。時至今日,這種建築依然集中分佈于閩臺兩地,其中代表性建築有南安蔡氏古民居、大嶝鄭氏聚落、金門山後聚落等。
位於廈門市翔安區東南海面的大嶝島,是大陸距臺灣地區的金門島最近的地方,最近距離僅1800米。其中,大嶝田墘社區紅磚古厝就有100多座。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閩南紅磚建築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合申報的項目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廈門地區入選的申遺點是翔安區大嶝島上的田墘古建築群,包括金門縣政府舊址和五棟民居。本次活動啟動儀式所在的鄭氏家廟,就是抗戰時期大嶝金門縣政府的會議室。
在翔安很多村落,至今仍可看到紅磚、紅瓦、紅地板,裝點彩繪木雕石刻等。一座座古厝,散落在村落各處,抑或形成聚落,講述著不同的背後故事,反映淳樸的聚落生活。(陳挺 林瑞聲 黃培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