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從大陸影視演繹“兩蔣”看40年兩岸關係大起大落

時間:2015年04月07日 08:4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清明將至,昔日臺灣島內“慈湖謁陵”的一幕幕已成過眼雲煙。蔣介石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40年過去了,但對兩岸百姓來説,與蔣介石、蔣經國、宋美齡甚至蔣家後人有關的消息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對他們的解構和評價似乎從沒停止過。今年3月臺南校園蔣介石銅像被強拆,去年底臺媒傳“蔣介石戎裝騎馬銅像將亮相浙江奉化老家”,以及大陸熱播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建豐同志(即蔣經國)”只聞其聲未見其人,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關鍵是要用好”等臺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些新聞或現象背後,兩岸到底如何看“蔣氏父子”?

  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遠比臺灣的“豐滿”

  2014年11月底,臺北市中山堂。一場“低調而隆重”的實驗話劇正在上演,這部劇名叫《再見》,講的是兩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叱吒風雲的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在另一個時空見面的場景。在劇中飾演毛澤東的是臺灣演員、主持人侯冠群,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談政治,就是想探討一下生命意義和生死哲學。而且,這是在臺灣的舞臺上第一次出現蔣介石。”

  40年來,蔣介石在臺灣的形象變化繪出了一個完整的跌落曲線。對臺灣影視娛樂生態很了解的侯冠群回憶,當年蔣介石在臺灣的地位,甚至高到了沒有任何影視劇敢正面演繹的程度,“可以這麼説,我的記憶當中,臺灣熒幕上幾乎沒有過蔣介石和蔣經國的形象,從沒有人正式扮演過他們。因為當時在臺灣,蔣介石是一個被神話的人,而且那個時候是瞧不起演員、瞧不起娛樂圈的,當局認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演蔣介石。”

  如果説蔣介石的形象很少出現在臺灣的文藝作品中,相比之下,在大陸,這位歷史人物卻是影視作品中的“常客”。上世紀70年代末拍攝的《大渡河》《吉鴻昌》,把蔣介石的形象搬上了大陸的銀幕上,但戲份並不多。據説當時飾演蔣介石的趙恒多為演好這個人物,想了很多辦法,弄到一些海外出版的有關蔣介石的傳記和著作。他反覆琢磨蔣的性格和神態舉止,為刻畫出蔣“專制獨裁”的形象,甚至多次去拜訪前國民黨高級將領。1981年,電影《西安事變》導演成蔭試圖塑造了一個更加豐滿的蔣介石,他表示:“要深刻揭露這種人物的反動本質,必須突破過去創作中對反面人物採取簡單化的處理。”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第一次讓這個反面人物講起了方言、罵起“娘希匹”。扮演蔣介石的孫飛虎,憑此片奪得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上世紀80年代後期蔣經國解除持續38年的戒嚴令,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關係走向緩和。在建國四十週年獻禮影片《開國大典》中,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是戲份僅少於毛澤東的“男二號”。評論認為,他塑造的蔣介石不再只是一個狡詐兇殘的刻板角色,而是更加豐滿,這樣一來,更襯托出將其打敗的隊伍非常偉大。

  “反(腐),就要亡黨;不反,就要亡國!”這是2009年影片《建國大業》中最入骨的臺詞,張國立飾演的蔣介石與陳坤飾演的蔣經國,被外界稱為“外形最不像,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蔣氏父子”。環球網近日對蔣介石父子的形象做了一項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對於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氏父子形象,16.9%網民認為“比較人性化”,47.4%認為“沒有刻意醜化”,而35.7%的人認為“比較接近歷史”。談起大陸影視作品中蔣介石的形象,出版過《蔣介石傳》《宋美齡傳》的著名歷史學家楊樹標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我看來,電視劇《長征》中陳道明塑造的蔣介石最真實,雖然形象上不太像,説的也是普通話,但演得十分傳神,劇本本身很接近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楊天石多年致力於蔣介石和中國國民黨黨史的研究,著有《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已出三卷)等。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形象,已不再是“妖魔化”或“醜化”式的簡單處理,而是更客觀、全面和真實。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