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時間:2015年03月09日 10: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漳州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教授説。

  6日晚,蔡欣欣教授應邀到閩南師範大學開了一場題為“凝視臺灣歌仔戲的百年光影”專場講座。會後,蔡欣欣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成為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1920年,臺灣歌仔戲隨著回鄉祭祖的同胞回傳到大陸。當時,很多臺灣的劇團到廈漳泉地區的戲院去售票演出,由於歌仔戲偏生活化,深受民眾的喜愛,在很多地方還出現了“歌仔館”吟歌唱念,風靡一時。

  臺灣歌仔戲中的“都馬調”就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福建戲曲傳入臺灣的曲調改良的,“那是兩岸隔絕之前戲曲最後交流的一抹余影。”

  1990年,臺灣明華園劇團代表臺灣參與亞運會北京演出,成為兩岸隔絕後傳統戲曲的“破冰之旅”。1993年,臺灣一心歌仔戲劇團應邀到福建參與戲曲匯演,成為兩岸隔絕後,臺灣歌仔戲首次到福建展演。

  此後,閩臺歌仔戲的交流互動由單向過渡到雙向。閩南師範大學現已與臺灣成功大學、金門大學、元智大學等臺灣高校進行戲曲學術研究、教師互聘、資料建設、成果出版等方面的合作,同時引進臺灣博士施沛琳等一批專家教授戲曲。目前,該校圖書館珍藏了近800部薌劇(歌仔戲)劇作與薌劇音像製品。

  在1995年臺灣舉辦的首次“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中,漳州市國家一級作曲家陳彬與臺灣演員共同創作的《李娃傳》成為兩岸首次合作製作的演出。蔡欣欣認為,此次合作把閩南音樂設計理念帶到了臺灣,促進了與歌仔戲的融合。

  2001年,“百年歌仔研討會”在臺灣宜蘭開幕,在福建廈門閉幕,進一步延伸了兩岸歌仔戲交流。

  蔡欣欣表示,民間交流是歌仔戲傳唱的關鍵,歌仔戲也為閩臺文化融合打造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