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鑫院長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您服務故宮二十七年,然後到輔仁大學做博物館學的研究,再又回來,做故宮博物院的院長,談談您的感受。
周院長:我在故宮二十七年,這二十七年對我的博物館專業的培訓或者是對於中國藝術史的深度的認識都有很大的意義,對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甚至很重要的展覽教育,都有意義……
臺北故宮博物院,氣質優雅的周功鑫院長身著玄色連衣裙,接受了本台記者樂艷艷的專訪。
周院長:九年前,我就是鋻於博物館專業人員的缺乏,所以就把自己的經驗帶到了學校,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輔仁大學,創設了博物館學研究所。在這九年當中,從事務性工作進到了學術界,在學術界裏,帶領學生,教學相長,對博物館管理方面就有更深入的認識和學習。結合這兩個經驗,再回到故宮,當然和以前對故宮的看法會有不同,這裡面也看到了故宮的變化,有的很好,有的需要改善。這次回來有兩個很大目的,一個是怎樣把我們故宮帶得更專業化,另外一個目的是培養年輕人。希望借著四年的共同努力,怎麼樣把故宮這些寶藏發揮更大的效益。讓不同的各階層的人,不同年齡,不同背景,在這裡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此外,對我們同仁專業的培訓,希望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它的潛力,這是我這次回來最大的兩個目的。
周功鑫,博物館學學者,臺北院長,臺灣法文係學士、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周功鑫曾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達27年,在輔仁大學創立研究所並任所長,接任臺北院長。
剛剛上任,周功鑫就迎來了大批大陸的觀光客,為了接待好大陸觀光客,臺北故宮下了不少功夫。
周院長:為了讓我們尤其大陸這些朋友們,參觀上受到更好的照顧,我們從設施和服務兩方面去做加強。設施方面,當然還需要一點時間,希望在展覽的線路、包括汽車的線路方面,有更大的空間。另外還有就是我們服務的提升,我們職工有四百位,再加上我們自己原來負責展覽教育的同仁們,我們可能會在這段時間裏做一些訓練之外,還有就是希望在每一個陳列室都有服務人員照顧我們來參觀的大陸朋友。
周功鑫告訴記者説,“我們安排專門的導覽,並在每一層樓都安排工作人員和志工,隨時為他們服務;在展覽方式上,從原來的編年式改為現在的按材質分類;在紀念品販售處,考慮到大陸民眾對‘翠玉白菜’的喜愛,出售為此專門設計的系列紀念品。”
記者:我每次來的時候都買好多紀念品送給大家。
周院長:謝謝。我們紀念品的製作也是希望觀眾把藝術帶回家。讓記憶永遠都跟著,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
記者:我不知道咱們博物院有沒有開發一些有收藏價值,品質比較高一點的,適合有一定的購買力和鑒賞力的,包括收藏的人還購買的禮品。
周院長:有,我們有幾種,有普及化的,有品質稍微好的,還有更好的。我不知你們有沒有,很多人都已經買過甚至聽過,我們跟日本二旋社合作的書畫,不下真跡一等,跟真跡幾乎相近,無論是大小,材質,或者是從它本身的印刷上的要求,它的感覺是完全按真跡複製的。收藏故宮複製品,品級相當高的。另外也做了一些,大家在裝潢上可以用到的,這些好的字畫,做成金帛,更呈現它的高貴感,寶貴感,我們也做了一些。還有陶瓷上,我們也請當代的名家做了一些。還有一些經過特別設計的傢俱,那也是品位非常高的。讓來自各個領域的觀眾,能夠選到他要的東西帶回去,做紀念。
如周功鑫院長所説,臺北故宮博物院就像一座寶山,收藏文物65萬5千多件,其中大多來自清代皇宮中的收藏,除了“玉燦珠光”為常設館外,其餘根據主題每三個月更換一次,每次輪換藏品四、五千件。
記者:我每次來故宮的時候,來看展覽,因為我知道展品是不一樣的,我看有關介紹是為了保護這裡的文物。不要光照的時間長,還有溫度呀,各方面的。我不知道我們要來多少次才能看完故宮的展品。
周院長: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事實上故宮剛才提到的是65萬5千多件,我們也有經費不斷在購買,藏品也在增長。每次展出大概是4千到5千件左右,展出的時候它是按主題展出,每三個月換一次,要隨著主題才能夠展出,有的東西如果不切合主題的話,是沒有辦法出來的。我們不是全部每三個月整體換。所以,在這樣的展覽的作法上,常常觀眾來,總是會看到不同的東西。這是主題的關係。因為主題的方式,它的時間會拉得很長。三十年,五十年都很難説,要看文物的本身,它的類型,某些文物來講,可能很難出來,它不適合主題,有些東西可能一直都下不來,象翠玉白菜,又耐久,那些東西都換不下來。百年不厭。
現年61歲的周功鑫曾在臺北故宮服務27年,由基層導覽做起,先後擔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任職展覽組組長16年間,曾籌辦多次國際大展。
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院長感覺任重道遠。她認為,怎樣讓故宮的藏品發揮她的活力,讓故宮本身創造藝術價值,這是她需要努力發展的方向。
周院長:故宮本身有很深的傳統,在臺灣,從1965年到現在也有將近四十多年的歷史,在專業的認識上,希望還有一些中堅的同仁在守護著。我們也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怎麼樣去發展,讓它更現代化,更年輕化。所謂現代化,就是我們要跟世界性的博物館的發展趨勢要同步,所謂的同步,有幾個方向,第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網路的所謂的科技的進步,怎麼樣網路的設計,更為新穎,讓年輕人更喜愛,借由網路,讓年輕人更親近故宮。另外一個就是在展覽的方式上,怎麼用,除了傳統的展覽方式,我們借著各種媒材,讓教育的詮釋,做得更好。還有,我們也看到博物館的産業化,博物館的産業化是,怎麼讓這樣一個典藏豐富的收藏裏,讓它發揮它的功能,對産業有所注意。
我希望未來能夠設立文化創意産業預成中心,也就是培養年輕人,及其年輕的設計師,大學設計係所的年輕學生,讓他們對文化有深度的認識,再借由他們的創意做出不同的産品,又能跟産業結合,提升産業的形象和品質,對年輕人來説,提供他們就業的機會,就産業來説,提升他們的品質,就故宮來説,也有所益處。這是一個三贏的想法,希望在未來能夠實現。目前,我們已經做了第一步,我們在未來所使用的空間,我們想利用,故宮對面,原來是魏秦學校,有一片大概5點4公頃的空地,經營一個古典庭園,上面是我們剛才講的文化創意産業中心,下面做停車場。就利用這5.公頃的空間。
記者:聽説您的後院秘徑裏面藏的大部分是瓷器。
周院長:對,我們山洞裏有一個庫房是在山裏面,這裡它的空調、濕度不需要那麼強的要求。瓷器變成那個庫房最好的存放的地方。不象書畫,濕度要達到55%,這個你稍微高一點沒有問題,所以瓷器就放在那個庫房裏。臺灣地震比較多,抗震方面也比較好。
當年離開故宮,周功鑫回到自己的母校臺灣輔仁大學,創設博物館學研究所,為的就是培養博物館專業人員。她希望借重研究所培養適用的人才,並結合自己在理論及國外博物館研究動態的掌握,使臺北故宮朝國際化專業標準邁進。
記者:我聽到您從整個故宮未來四年的發展和您的開發計劃裏,多次提到年輕人和年輕化。這是出於您教學得來的啟示還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周院長:一方面年輕人是未來國家的棟樑、主人,他們對文化的了解,只會讓他們未來的人生更豐富,在不同的行業裏,得到不同的文化藝術的啟發,在他生活的內涵上會跟別人不同。所以不止是我在九年的教學上獲得的體認,另外我在故宮的二十七年裏就已經非常的注重學生,年輕人的學習,到故宮獲得的學習的機會。所以我覺得那是很重要的。當然一般民眾都很重要,可是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公,我們讓他對文化有深度的認識,他的未來人生會不一樣。
目前,她正在規劃“文化創意産業育成中心”,很重要的就是讓藝術生活化、産業化,培養年輕的設計師,讓很多有潛力的設計師來臺北故宮提高文化素養,促進他們的進步。
老故宮未來該怎麼吸引年輕人?周功鑫希望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通過科技化的學習,讓年輕人能更親近故宮,二是改建故宮戶外人車參觀路線,善用戶外廣場空間,結合週末夜間開放的時間,邀請年輕人到廣場舉辦活動,包括樂團演出等等。
周功鑫希望營造一個內部靜態、外面活潑的臺北故宮。
自從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頻繁交流,人員互訪非常多。周功鑫相信,今後,兩院的交流一定會朝著更加積極、更加深入的方面發展。
周院長: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都跟北京,大陸開放以後,一直都有交流,人員的交流是最多的,互訪,我們這裡有研討會,他們那裏有研討會,互相的邀請。我們也曾在出版上有過合作,大家最關心的是,藏品的互相交流,我想未來的關係更好,互相的信任夠,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記者:那您對將來的交流有沒有設想?
周院長:有的,原來我們已經做的,我們會加強,或者更積極一點。我們希望,未來的合作更專業,自己曾經在學術上已經有九年的經驗,希望未來在博物館的專業上也有一些交流,有分享的可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