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金馬獎的河東與河西

時間:2014年12月05日 08:4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王堯(北京):時光飛逝,去年金馬獎50年的盛況還歷歷在目,轉眼第五十一屆金馬獎也已塵埃落定。這一回,大陸軍團又是滿載而歸,駐臺記者應該“與有榮焉”吧?

  孫立極(臺北):不謙虛地説應該是“習慣了”。11月22日晚揭曉的第五十一屆金馬獎中,最大“黑馬”當屬陳建斌,他因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一個勺子》獲得最佳新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還因為參演臺灣影片《軍中樂園》而獲得最佳男配角獎,提名四項獲獎三項,也是金馬獎首次同時將最佳男主和男配兩大獎頒給同一人。獲得七項提名的大陸電影《推拿》收穫最佳劇情片等六大獎項。當然,也有冷門,入圍最佳女主角的幾位大陸女星“大熱倒灶”,敗給了不太知名的臺灣演員陳湘琪。

  王堯:看臺灣媒體報道,陳湘琪獲獎後很激動,致辭時説,之前大家希望我把獎留在臺灣,我做到了!大陸網友對這句話有點看法,其實將心比心,這話也是人之常情。雖然金馬獎早就衝出“臺澎金馬”成為華語電影圈的盛事,但如果主辦方在重要獎項顆粒無收,難免失落,甚至會危及金馬獎的生存發展。想當年,由於金馬獎主要獎項全部被大陸和香港電影人斬獲、臺灣電影幾乎全軍覆沒,臺灣某些“立法委員”乾脆在審查預算時凍結了對金馬獎的補助,要求檢討金馬獎是否還有舉辦的必要。

  孫立極:那是臺灣電影最艱難的時日。最低潮時,每年只有10部左右影片問世,在臺灣電影市場的佔有比例不到1%。臺灣電影業由此進入一個惡性迴圈——沒有市場自然吸引不來投資,而缺少投資,就更難有優質影片誕生。為了鼓勵本土電影,金馬獎專為臺灣電影設立了獎項,卻無法根本改變臺灣電影的頹勢。好在近幾年臺灣電影有了翻身的勢頭,《艋舺》《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在金馬獎風頭一時無兩,當然,坊間對這些影片所獲獎項頗有爭議。其實,雖然主辦方號稱“金馬獎就是要六親不認”,但如果適度地傾斜能起到提振士氣和市場信心的作用,何樂而不為?

  王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去年在臺北舉辦的“金馬50風華展”,以眾多經典的電影文物,引領觀眾走入屬於電影的“時光隧道”。穿行在這條隧道中,看到當年大陸演員初登獎臺時的青澀模樣,以及如今“組團”得獎的氣定神閒,令人唏噓。有人説,金馬獎的今天恐怕絕非當年創辦者所能想像,金馬獎的明天又豈是今人能夠預料的呢?

  孫立極:是的。一路走來,金馬獎見證的是華語電影的歷史——臺灣電影的繁榮、香港電影的興盛、大陸電影的崛起。目前來看,大陸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和大陸電影的風景獨好是不爭的事實。臺灣甚至為大陸電影修改了相關法律。此前,臺灣地區對大陸電影實行的是配額制,以電影在臺發行商向相關部門送件順序為準,先到先得,額滿為止,於是經常出現發行商漏夜排隊搶配額的景象。從2013年改為抽籤制度,但既是抽籤,就有偶然性,許多大熱的影片常常不能中簽,中簽的往往票房少得可憐。2014年11月10日,因應業界的呼聲,臺灣對其“電影法”進行了部分修改,規定未來大陸電影若在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和美國奧斯卡獲獎,或者在臺灣金馬獎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獎項,將不受每年10部的上映配額限制,可申請在臺灣地區上映。

  王堯:一花獨放不是春。華語電影圈,未來“誰將再起”重振雄風可能難以預測,不過大陸臺灣香港電影人將難捨難分、纏綿到底是肯定的,希望大家各展其長、優勢互補,探尋出一種合理、高效的合作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