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霞海城隍廟至今仍可看到“霞彩臨門八蠟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的對聯。 海澄城隍廟管委會供圖 攝
11月22日,首屆“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在福建龍海海澄城隍廟開幕。圖為,主祭、陪祭與各公廟代表虔誠祭拜。 海澄城隍廟管委會供圖 攝
11月22日,首屆“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在福建龍海海澄城隍廟開幕。圖為,兩岸城隍神尊開始巡境賜福。 高淑萍 攝
“霞彩臨門八蠟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雕刻在臺北霞海城隍廟上的一幅對聯,道破了兩岸城隍同源、海澄啟宇的歷史,“海澄啟宇”説的正是現今仍保留在福建省龍海市的海澄城隍廟。
自本月22日首屆“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在海澄城隍廟開幕,閩臺城隍信俗系列活動全面展開,一直持續到1日。150多名來自臺灣多地的城隍信眾,護送6尊城隍神尊跨海赴會,與來自福建福州、漳州等地的城隍神尊“會師”,成為近年來閩臺城隍信眾的一次重要朝拜活動。
“現在兩岸的城隍文化交流一年比一年頻繁,城隍文化也越走越近。”海澄城隍廟管委會主任施水道告訴中新網記者,首屆“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榮升為國家級重點對臺文化交流項目,成為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兩岸城隍文化盛會。
始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的海澄城隍廟是分佈在臺灣、東南亞城隍廟的香緣祖廟,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約在200年前,從閩南到臺灣的墾民為了祈禱能平安越過海峽,到海澄城隍廟虔誠祈禱庇祐,將神明貼身攜帶往臺灣。於是,海澄城隍廟的香火便從龍海古月港隨著移民、經商的信徒傳到臺灣並落地生根。
上世紀80年代,海澄城隍廟迎來了闊別半個世紀的臺灣“親人”——臺灣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文女士。
“每次陳文文過來大陸考察,在跟我們閒聊的時候,她總會提到祖先囑咐她要回來尋根。去年她還把她侄子帶過來説是要讓他知道海澄城隍廟,讓這種淵源一代代傳下去。”施水道回憶起臺灣鄉親描述的“尋根”歷程仍感慨萬分。
彼時,臺灣與大陸還未實現“三通”,陳文文需從臺灣轉道香港,再從香港來到大陸。經過多次不懈而週折的尋找求證,陳文文終於找到了臺灣城隍的香緣祖廟——龍海海澄城隍廟。
為加強兩岸城隍的文化交流,2010年3月,施水道帶著漳州平和、雲霄等城隍宮廟的信徒前往臺灣,並親眼見到了臺北霞海城隍廟的那副對聯。
“當時看到對聯的時候很激動,這是從臺灣廟宇從海澄城隍廟分靈而來的力證。”施水道自豪地説。
2011年,逾百名臺灣城隍廟信眾攜六尊城隍爺神尊回福建參加“兩岸城隍文化祭暨海澄都城隍廟開基440週年慶”,從海澄分靈的臺灣臺北霞海城隍廟還留下一尊城隍爺神尊在海澄城隍廟,以作“永久紀念”。
“閩臺城隍信仰同根同源,臺北霞海城隍廟、七股唐明殿城隍廟等都是從我們海澄城隍廟分靈出去的。”海澄都城隍廟顧問施必祥介紹説,兩岸城隍的習俗儀式基本相同,但臺灣嘉義以祭孔儀式為主,而龍海海澄則以傳統的道教儀式為主,通過不斷的交流,也可以相互學習、借鑒。
如今,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十,盛大的城隍廟會總會在海澄城隍廟如期登場,臺灣城隍聯誼會每年組織島內各地城隍信眾跨海“赴約”。
“我們都是一家人,閩臺城隍文化的淵源很深,經過這幾年的不斷交流,傳承城隍精神,弘揚城隍文化成了兩岸信眾共同的宗旨。”全臺城隍聯誼會會長、嘉義市城隍廟董事長葉源助表示,希望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越辦越紅火,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的新平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