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曲終人不散 兩岸引共鳴

時間:2014年08月20日 13: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文頌》演出現場 張嘯威攝

曲終人不散 兩岸引共鳴

  《人文頌》演出現場 張嘯威攝

  “有一種學説源遠流長,五千年文明是它寬闊的河床。一個聖人行走在華夏大地,他告訴人類做人的主張……”定音鼓、大鼓、大堂鼓逐漸加入,由弱到強,好似一位聖人從遠古一步步走來,離我們越來越近。一段複雜的和弦過後,音樂由平靜轉至溫和、堅定、和諧、空靈、壯美。

  8月15日晚,高雄至德堂。長達5分鐘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為深圳原創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的臺灣巡演之旅畫上圓滿句號。以西方交響樂詮釋東方智慧,這種創意表達受到臺灣民眾的喜愛。臺北市民杜國禎一路追隨《人文頌》,從臺北到臺中、高雄。他説:“就像貝多芬的作品我們聽了無數次依然喜愛一樣,每次聽《人文頌》我都很感動,它具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

  高山流水遇知音

  8月8日晚7時,《人文頌》在臺灣的首演進入倒計時,臺北中山紀念館門前排起長龍,不少臺北市民一家老小全來觀看。

  對於這一演出場地,臺灣著名文化學者龍應臺曾描述—“紀念館有3000個座位,不是特別有號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訂這個場地,因為不容易坐滿。”

  《人文頌》臺灣巡演是商業演出,能售出多少票,能吸引多少觀眾?

  “演出前,售票服務專線都要被打爆了,從早上9點開始,每天有接不完的電話,都是來問《人文頌》是否有票。”全程參與《人文頌》臺灣巡演各環節的臺北經紀人交流協會執行長闕聰華介紹説,《人文頌》在臺演出吸引了幾十家臺灣媒體報道,引發當地民眾廣泛關注。從7月14日正式開售,至8月2日,三場演出約8000張票非常熱銷。除個人外,很多團體也紛紛購買。

  《人文頌》回饋臺灣民眾的,是三場高水準的音樂會。作為深圳八年磨一劍的作品,《人文頌》去年在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載譽歸來之後又經過幾次研討和修改。作曲家王寧介紹,修改後的作品更流暢圓潤,凸顯深厚人文內涵。著名設計師韓家英對《人文頌》進行整體形象包裝,設計了一個用毛筆書成、力透紙背、脫胎于甲骨文的“文”字,呈現中國自古以來為人處世的理想境界—君子之境。這些形象標誌出現在臺北街頭,引來一次次注目禮。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深圳交響樂團團長陳川松介紹,為更好地展現《人文頌》的精神實質,深圳交響樂團組建了強大的演出陣容,還特邀臺灣、香港藝術家加盟。臺灣民間音樂團體中的翹楚—臺北愛樂管弦樂團派出27名臺灣樂手助陣本次演出,歷史悠久的香港聖樂團有10名歌手擔任混聲合唱部分。擔任童聲合唱的是多次獲國際大獎的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少年合唱團,成立於1982年的深圳交響樂團已躋身國內一流交響樂團之列,而指揮則由著名指揮家張國勇擔任。

  8月8日臺北演出當晚,偌大的中山紀念館坐滿了熱情的觀眾;8月12日臺中演出當晚,約四千名觀眾冒雨趕到惠蓀堂;8月15日高雄演出當晚,至德堂裏觀眾也坐得密密麻麻。

  “儒家思想在臺灣有著深厚的根基,臺灣人民傳承傳統文化,忠厚善良、勤儉樸實、溫文爾雅、富而好禮,相信臺灣民眾會懂得欣賞並喜愛《人文頌》這一部人文作品。”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説。

  聞弦歌而知雅意

  60分鐘的演出時間裏,《人文頌》緊扣儒家文化核心要義,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個樂章,並綴以序曲與尾聲,用音符、樂章和人聲描摹出一幅和諧雅致的中華文化景觀,把“仁”的寬厚遼闊、溫暖包容,“義”的義薄雲天、勇往直前,“禮”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智”的如水之盈、清明空靈,“信”的一諾千金、金石之堅演繹得淋漓盡致,把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光輝,把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態度,傳達給臺灣同胞。

  三場音樂會每次都會出現同樣的一幕:當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潮水般的掌聲響起,人們起立、歡呼、鼓掌、喝彩,表達的是同樣的喜悅與激動、共鳴與熱愛。

  在臺北首演現場目睹臺灣民眾對《人文頌》的熱烈反響後,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人文頌》總策劃王京生百感交集:“今晚,我置身於臺北,置身在同胞之間,他們與祖國大陸相隔已有半個多世紀。今天,我們共同欣賞我們民族的優秀智慧,我們民族的偉大思想,所有人都那麼純凈、那麼熱烈地被這部作品而感動,這不僅是音樂作品的魅力,也是偉大思想的魅力。如果我們國家有一天,像歌詞所説的那樣"四海之內皆兄弟""不分種族和地域",大家都是大寫的中國人,那時,我們中華民族多麼強大!”

  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用“澎湃”一詞來形容他對《人文頌》的總體印象。他説,這是一部值得大家“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悟”的好作品。“傳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共同的責任。我們可以通過音樂作品來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也可以有其他方式,關鍵是大家要有這個共識,一起努力來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臺北愛樂樂團俞冰清女士是《人文頌》來臺演出的“牽線人”,今年1月,她在深圳傾聽《人文頌》並參加研討會後,和高雄交響樂團團長朱宏昌一起誠邀《人文頌》到臺灣演出。再次聆聽《人文頌》的她激動不已,“當女聲合唱在舞臺響起時,一種莊嚴神聖的感覺籠罩了全身,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不光是我自己,好幾個朋友都被《人文頌》感動得流下眼淚。我覺得很驕傲很欣慰。”

  打動臺灣同胞的,不僅是《人文頌》的宏大敘事,還有傳遞著人文關懷的特別環節。在每場正式演出前,樂隊都加奏了美國作曲家巴伯的弦樂合奏《柔板》,憂傷悲愴的曲調寄託著對高雄氣爆、澎湖墜機、雲南地震等多起災難中遇難者的哀思,不少觀眾淚水盈眶。

  臺灣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説,歷經長期隔絕,兩岸在文化上存在一定差異,需要互相理解,尤其是情感上的理解。聆聽《人文頌》,讓人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內在底蘊,這樣的作品就有助於拉近兩岸距離,增進兩岸之間的相互理解。

  齊奏華夏正音

  儒雅謙和的孔垂長是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身為“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會長的他,肩負著弘揚儒家文化的重任,對儒家文化的當代傳播有許多新構想。正因如此,深圳創作的《人文頌》讓他眼前一亮。

  "儒"就是"人"加上"需",儒學傳播,當然也要關注人的接受方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不能只局限于文字語言,《人文頌》就是跨文化表達的一次實踐。《人文頌》無論是從"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內容上,還是在由多種樂器"和而不同"地協奏出優美樂章的形式上,都會對孔子思想的跨文化傳播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可以期許,當《人文頌》的旋律在世界各個角落奏響,當"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接受之時,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也就不再遙遠了。”

  8月9日,“《人文頌》與儒家文化的當代傳播”臺灣研討會舉行,82歲高齡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特別顧問、新加坡-中國友好協會副會長曾繁如、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安梧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儒賓等多位海內外儒學大家出席研討會,對深圳精心打造《人文頌》的創舉予以讚許。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用復古和排外的心態來談崛起,與會專家認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兩岸共識,《人文頌》既有氣勢磅薄的一面,也有溫柔敦厚的一面,是中華傳統文化一種美好的呈現,希望《人文頌》可以打磨成經典,希望有更多音樂作品展示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文化氣象。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