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8月8日電 “文學是兩岸人民在溝通和交流上的重要媒介,通過文學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彼此的風土人情,加深了解。”談及文學在海峽兩岸交流上所起的作用,臺灣知名文學評論家呂正惠如是説。
4日至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白洋淀文學之旅”活動在河北舉行。來自臺灣、河北等地的二十余位作家、評論家參加了此次活動。除了參觀考察涿鹿縣黃帝城、丁玲紀念館、白洋淀孫犁紀念館、保定直隸總督府等地外,冀臺兩地作家、評論家還在活動期間紛紛談起自己在剛接觸大陸及臺灣當代文學時的“初體驗”。
“上世紀80年代,我在創作時受益於臺灣的現代詩。”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知名詩人陳超表示,上世紀80年代初,在他大學快畢業時開始接觸到臺灣詩人如洛夫、痖弦、商禽和余光中等人的詩作,這些臺灣詩人用現代修辭表達中國經驗的寫作方式給了他很大啟發,“他們的詩歌在修辭上比較現代,但表達的還是中國人內在的情感”。
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係副教授徐秀慧同樣表示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讀到大陸當代文學作品。當時一位講授大陸當代文學的老師,為他們了解大陸當代文學打開了一扇窗。“但在臺灣,教授大陸當代文學作品的老師並不多。”徐秀慧表示自己很想給學生們開設這門課,但是稍顯力不從心,有很多文學經典都需要“補課”。
“我小時候是讀古龍、三毛、瓊瑤小説長大的,到大學之後開始讀臺灣的嚴肅文學。”今年45歲的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高建軍表示,港臺文學對他以及同時代的很多人起到了文學啟蒙的作用。
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陳冠薇稱,她曾經在北京大學學習過一段時間,在與大陸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她發現,兩岸年輕人所喜歡的文學作品及其他一些流行文化是比較相像的。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呂正惠認為,隨著兩岸之間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兩地民眾有了更多了解彼此的機會。活動期間,在看過丁玲作品《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農場以及孫犁在白洋淀寫作的環境之後,呂正惠表示,“看過實地之後再看作品,將有助於深刻理解大陸作家的作品”。
“文化上的交流有助於增進了解,增進感情。”在如何增進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上,呂正惠建議兩岸民眾應“多來往,互相多走走”。(高紅超 李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