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余光中攜手賈平凹等西安論道 解讀“中國精神”

時間:2014年08月04日 09: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西安8月3日電 (記者 田進)“什麼叫中國精神?到底中國精神賦予了什麼呢?”有著“鄉愁詩人”名號的臺灣詩人余光中3日在西安表示,中國人的精神講究天人合一,“天”就是生活中的一個中國精神。

  3日,余光中、賈平凹、潘耀明、袁紹珊等兩岸及港澳知名作家、詩人聚首西安,參加“華山論劍·中國精神”兩岸和港澳學者論壇,從文化的傳承、交流與融合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中國精神”。

  余光中認為,中國人對於永恒,有三大不朽的説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中西方的“不朽觀”存在差異。在中華文化裏,慎終追遠,一代一代的傳承,就是“中國精神”。

  “鎧甲未解,雙手猶緊緊地握住。我看不見的弓箭或長矛……”余光中説,在他寫的《秦俑》這首詩中,就有同樣的暗示,表達的也是一種“中國精神”。

  他舉例稱,寫《鄉愁》雖只用了20分鐘,但感情醞釀了20年。“對於讀書人而言,鄉愁不是一種地理的距離,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種情懷。這其中不僅僅有對故鄉菜、故鄉方言的眷戀,還有對故鄉歷史背景、文化概念的傳承。”

  陜西籍作家賈平凹從文化表現的角度,談及中國精神的內涵。他説,在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帶來文化全球化,不同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競爭與合作並存。研究文化問題,必須要和研究時代、社會結合起來,掌握社會的發展規律,才可能有前瞻性。

  “我們今天談文化,就是要了解世界各國文化。”賈平凹説,“我們要了解哪些對我們是有益的,哪些對我們無益”,“確立哪些是要堅持的,哪些是要改正的,哪些是要拋棄的,這樣才能使我們真正的強大起來。”

  “今天我主要想講的就是四個字‘求同存異’,從澳門的角度,來看求同存異的精神對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在當日的論壇上,澳門詩人袁紹珊以“求同存異”為主題,闡釋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之道。

  她表示,在全球化的當下,各種文化快速地碰撞,求同存異的精神更加重要。認清自己的根,接納多元的思想,是21世紀中華文化應有的胸懷。

  同時,香港作家潘耀明也講述了香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搭建的橋梁作用。

  潘耀明説,華人文學不但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像水、像空氣是會流動的,文化在交流中産生影響。”(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