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麟第一次踏上臺灣的第一個目的地是EZ5——臺北一家著名的酒吧。作為大陸最火的綜藝節目之一《中國好聲音》的導演,為了找參賽選手,她幾乎走遍了臺灣所有的pub和唱片公司。
與其他選秀節目不同,《中國好聲音》沒有海選環節,而是靠節目組主動尋找選手。為此,早在開播前幾個月,節目組就兵分多路前往各地尋覓適合登臺的學員。
臺灣一向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鎮。從鄧麗君、羅大佑到李宗盛、周傑倫,臺灣流行音樂曾影響一代代華人。近年來,臺灣的音樂新秀也層出不窮。
經過層層篩選,2013年夏天,黃子麟從臺北帶回了生於1987年的“轉音小王子”葉秉桓。
“其實,好聲音第一季找選手時我就關注到了他。”黃子麟説,她在臺灣一檔綜藝節目中認識了這個髮型個性、戴著牙套的男孩兒。“葉秉桓唱了一首《if i ain’t got you》,一開口就技驚四座。當時我就覺得這個男孩氣質太與眾不同了。”由於在網上找不到任何關於葉秉桓的資訊,黃子麟只得忍痛作罷。
第二季籌備之初,導演們不約而同地又再次想到這個特別的男孩兒。“我覺得我不能再錯過他。”通過幾個臺灣的經紀人,黃子麟終於輾轉聯繫到了葉秉桓。
黃子麟還清楚記得與葉秉桓第一次見面的場景。“我們約在賓館的房間見面,秉桓先把腦袋探進來,怯怯地往裏面望了兩眼才進來,一副大學生來面試的模樣。”在交談中,葉秉桓弱弱的語氣中卻透露出對音樂的執著甚至“偏執”。這樣的狀態一下吸引了黃子麟,“樸實、真誠,這是電視真人秀節目裏最可貴的東西”。
在導師組裏,葉秉桓是“異類”,也是“天才少年”——從未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葉秉桓卻有自創的一套音樂理論。“他把每首歌的旋律用自己的符號排列組合,寫在一本筆電裏,走到哪兒都帶著,像個理科生在解音樂習題。”這些細節全部進入了黃子麟的鏡頭。
儘管在好聲音之前,葉秉桓曾踏上臺灣“華人星光大道”的舞臺,但過於靦腆的個性讓他始終沒有擺脫“素人”的標簽。而《好聲音》的播出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導師瘋搶、網路爆紅。“素人”這個標簽幾乎從葉秉桓身上消失,取而代之以“轉音小王子”的“桂冠”。
臺灣人口中的“素人”就是我們常説的“草根”。黃子麟説,正是這些樸實無華、沒有被“包裝”過的普通人才是電視真人秀的看點,也正是他們的這些特質打動了觀眾的心。
雖然在大陸獲得關注,並不意味著他們回到臺灣就能順風順水,但對於這些臺灣素人來説,他們渴望舞臺,渴望認可。“好聲音讓我變得更強大。”在比賽結束後,葉秉桓對黃子麟説。
“經歷過大陸綜藝節目大浪淘沙的洗禮,最起碼,他們未來發展之路會更自信。”黃子麟説。
2014年初,另一位臺灣“素人”邱振哲進入了黃子麟的視線。在她參與製作的另一檔原創類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中,以臺北街頭藝人身份出現的邱振哲憑藉原創歌曲《我不需要》贏得四位導師的青睞,並最終進入周華健的隊伍,成為又一位“一夜成名”的臺灣“素人”。
參加《好歌曲》錄製之前,邱振哲和大陸並沒有太多交集。他的身體甚至不適應大陸的環境,錄節目時出現各種狀況。
與葉秉桓相比,邱振哲身上更具備令觀眾感動的勵志故事。因為唱歌過勞,邱振哲動過心臟手術,成為好歌曲學員後,他不得不暫停臺灣所有的演出,在零收入情況下,專心準備比賽。有段時間,幾乎每天睜開眼睛,他就想著“我的房租怎麼辦?”
參加《中國好歌曲》後,每個人都覺得邱振哲要成功了,要大紅了。但事實上,他的處境“比想像中的還不樂觀”。即使如此,他仍不後悔參賽。“最起碼,我把臺灣街頭藝人這個群體帶進大陸觀眾的視線”。
臺灣影視與綜藝文化“登陸”多年,臺灣明星跨海尋求發展也早已是常態。但臺灣“素人”願意克服各種差異,登上大陸綜藝節目舞臺,不過是這一兩年來才有的現象。
近年來,大陸娛樂産業迅速崛起。“相比之下,曾經引領風潮的臺灣本地電視節目由於市場狹小等各種原因逐漸喪失優勢。”黃子麟認為,這或許是大量臺灣“素人”選擇大陸綜藝舞臺的客觀因素,也代表著臺灣普通民眾之中勇於嘗試、願意開拓的強烈意願。
兩次赴臺灣,黃子麟最強烈的印像是,如今臺灣年輕人的喜好不再局限于臺灣本地或歐美音樂,越來越多人接受並喜愛崔健的《假行僧》、許巍的《私奔》等原汁原味的大陸搖滾音樂。
引進《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多檔大陸電視節目的臺灣中天電視臺曾表示,兩岸合製節目一直是努力的方向,很希望有機會合作再創新類型的文化綜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