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鎮池強勝船長
永寧鎮鄭天應醫生
記者在石獅鄉鎮走訪時,常被採訪對象講述的故事所感動,也常被採訪對象本身的故事所感動。蚶江鎮船長池強勝,永寧鎮退休醫生鄭天應,在他們身上有著閩南人愛土愛鄉、愛拼敢贏的精神。
今年55歲的池強勝船長,已經有兩艘自己的漁船。5歲時,父親去世,在小學讀了三年半書後,池強勝開始跟著大人出海。和大海打交道四十多年,船長對大海的性格和各種出海的風俗都相當熟悉。哪的海域會有魚,有什麼魚,要看潮水和方向,也要看天氣和季節。買不起探測器,就只能憑著經驗自己摸索。
在臺灣海峽,只需出20海裏,捕的主要是螃蟹、蝦和鰻魚。以前用帆船,風好的時候10多個鐘頭能一趟來回,風不好則要1-2天,現在機動船24小時就能來回。如果去舟山群島捕帶魚,時間會更長,儀式也更隆重。出海前,要孝敬船上插的一面三角形順風旗,旗上寫著天上聖母、玉皇大帝、關聖夫子、五王府等蚶江人供奉的神明。池船長説:“混這碗飯吃的,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逆天行事就不行,如果發生什麼意外,人家會説你,肯定是要順從潮流的。”
記者在船長家採訪時,雨一直下。池船長説,半夜漲潮時,如果雨不是太大,他就會和愛人一起出海。他有兩個兒子,都在晉江從事汽修工作。村裏的年輕人,40歲以下都不捕魚了。“因為下雨天也要出去,太辛苦了。叫他們(孩子)去捕魚,像押著去槍斃。”對於年輕人自己的選擇,船長表示理解,並笑著以幽默的語言自嘲:“其實我自己出去打魚,像自己押著自己去槍斃。但是,生活有時就是這樣。”
對池船長來説,出海捕魚的樂趣就是多抓魚抓大魚。他説,以前海裏的魚比較多,而現在油錢又貴,不過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對機動漁船有油價補貼。這樣下來,一年兩艘船能有10萬到2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這也是,大多數錦江村中年漁民,雖然深覺出海之苦,還願意堅持的原因。
在閩南,像池強勝船長這樣努力、執著、拼命做事業的人比比皆是。鄭天應老人也是其中的一位。73歲的退休醫生、永寧鎮西厝衛生室鄉村醫生、《永寧鎮志》主編、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生,這就是鄭天應的多重角色。在西厝衛生室,也是鄭天應家,記者多次被前來就診的村民打斷採訪。而衛生室同時也是鄭天應主編《永寧鎮志》的工作坊。
1959年,鄭天應考上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的是雕塑專業。1962年畢業時,基督徒鄭天應拒絕了組織分配的佛像雕刻工作,回到永寧老家。在讀書時,鄭天應接觸到了永寧鎮的很多文史資料,並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後來他就到永寧鎮文化站工作,負責編撰《永寧鄉土志》。1963年,鄭天應又到永寧衛生院當掛號員。可是他的興趣不在簡單的掛號工作,而是想當一名醫生。但是,但醫生需要經過複雜的培訓,所以醫院在建新院的時候,就安排鄭天應負責建築工程。
1969年時,因為特殊的歷史時代,醫院分為兩派進行政治鬥爭。鄭天應被反對派誣陷貪污,關進學習班學習。就在幾天前,鄭天應和蔡碧霞訂婚了。當時反對派一直催著蔡碧霞要和鄭天應退婚,但是每次都遭到拒絕。蔡碧霞回憶,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稱她為“老姑”,再等下去也等不到結婚的一天。但是,蔡碧霞以閩南人特有的執著,選擇了等待。
後來鄭天應能成為醫生並和蔡碧霞結婚,用鄭天應丈母娘的話説,像演戲一樣。1970年,鄭天應被聘用到永寧子英醫院。跟隨的醫生,因為用毛澤東金屬像章去補鋁鍋,被打成反動派。三個月內,好學的鄭天應跟著醫生學會了簡單的手術和基本的醫學基礎。後來醫院缺人,就讓鄭天應當起醫生。而鄭天應的醫術也得到病人和同行的高度認可。
為了不辜負未婚妻,1973年,兩人舉行了婚禮,花了21元錢到廈門鼓浪嶼旅行結婚。1977年,鄭天應得到平反,並在80年代當選為永寧衛生院院長。退休後,經當地衛生部門批准,鄭天應在家裏開了家衛生室,繼續在鄉村行醫。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鄭天應除了執著醫術,也沒有放棄對永寧文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目前,在繁忙的行醫之餘,由他主編的《永寧鎮志》即將完工。鄭天應的另外一個愛好是寫小説,他的很多人生經歷,都被他寫入小説。
在池強勝和鄭天應的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出閩南人特有的執著和拼搏精神。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精神,閩南先民才在閩南和臺灣創造了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閩南文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