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學熱”持續升溫 帶動繁體字圖書需求大增

2013-03-26 09:15: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黃 卓 繪

  《莫言經典收藏》書影 (作家出版社供圖)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從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並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古老文字。據悉,作家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了繁體字版的《莫言經典收藏》;此前,岳麓書社出版的《朱鎔基講話實錄》也推出了繁體字版,目標均為大陸讀者。自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佈以來,我們已和簡體字相伴57年。借助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言的東風,繁體字又進入公眾視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今我國有多少人能閱讀、書寫繁體字?繼2009年漢字“簡繁之爭”後,“簡繁相宜”是否成為趨勢?

  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了莫言獨家授權文集《莫言經典收藏》。據作家出版社宣傳主管金石開介紹,這是全球唯一繁體字版的莫言自選集,書中收錄了莫言的12張珍貴照片、每部作品的創作提要以及業界評論。據悉,該文集全部是繁體字,收錄了《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酒國》等12部作品,全書均為橫排,定價999元。

  為何繁體字書賣大陸

  在簡體字通行57年後,《莫言經典收藏》為何出版繁體字版?該書責任編輯張懿翎表示,莫言作品的價值、版權的空白等都是推出這套作品的考慮因素,同時對市場反響也有好的預期。“這套書均由莫言親自選定並題寫書名,並附有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章、獲獎證書、頒獎盛況和領獎的照片等,多數是讀者用來收藏的。”張懿翎説。此外,該社此前出版的陳忠實作品繁體字版也取得了比較好的反響。可見該文集追求的是讀者收藏和長銷。

  這不是繁體字第一次走出學術深閨。2012年9月,岳麓書社出版的《朱鎔基講話實錄》繁體字豎排線裝版本共16冊,售價3980元。這些繁體版書籍都是在簡體版熱銷的前提下推出的,在豐富出版市場的同時,也迎合了不同的讀者群。

  其實,在北京的書店如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等地經常可以看到《四書集注》、《史記》、《飲水詞箋校》、《資治通鑒》等繁體字書籍,涵蓋中華書局、中國書店、商務印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社,一些大學出版社也會出版繁體字書籍,如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儒學論集》等。王府井書店等地還有港臺版繁體字書籍出售。

  “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毫無疑問是帶動近些年繁體字圖書需求大增的重要原因。儘管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關注繁體字圖書。但是,文史哲等專業學術研究用的繁體字書籍卻依舊不暢銷。“文學已經被邊緣化了,更何況難懂的哲學?即使是歷史書,也是戲説、穿越類的市場比較好。繁體字書籍雖然不暢銷,能長銷的話也是一種好現象。”新華書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繁體字書籍是否有市場

  如今多數讀者都是在“用簡識簡”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用簡識繁”更多的是個人興趣或專業要求,“用繁識繁”者則更少。需求決定市場,推行簡體字這麼多年來,還有讀者看繁體字書籍嗎?不少網友表示,繁體字書籍中確實有很多字都不認識,閱讀雖有難度,但更會用心看。“看古書會感覺到古人寫書的慎重,字字珠璣。”一位網友在買到《莫言經典收藏》後説:“原還有些許擔心,繁體豎排怕讀起來艱辛,書拿到了卻十分喜歡,只是有些字需要查字典。”

  網友“山納百塵”看到中華書局出版的繁體豎排版的《史記》時説:“讀古書必須是繁體的,一定不要有現代譯文,否則能力提升太慢。看得時間長了就習慣了,習慣了便具備閱讀繁體字的能力了。”網友“彼得潘不孤單”在對中華書局的《飲水詞箋校》進行評價時説:“感覺這本書經典雅致些,所以選來送人,自己有機會也會讀,不過看繁體字有點困難。”網友“若罄”則説:“很多繁體字不認識,一邊看一邊查字典,看了才發現讀了這麼多年書好多字不認識。”

  包嫣蕓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在香港讀的研究生,小時候就經常往來香港與內地。“由於小時候讀書都看的簡體,對簡體很熟悉。受益於常看香港報紙,除非很生僻的字,我閱讀繁體出版物基本不會有障礙。”包嫣蕓説。

  值得指出的是,鳳凰網持續3年的“你能夠正確讀寫常見的繁體字嗎?”的調查結果顯示,網友投給“能”的有49403票,佔62.1%。

  繁體字從未離開

  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人在用繁體字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喜歡書法的人。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老師張建華是一名書法愛好者,並給學生開設了書法課。“中國書法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門傳統藝術,她古老而又常青,縱貫整個中國文化史,綰結著歷代知識分子的文化情懷與生命情致,直至今日仍是最受國人推崇的藝術形式之一。甚至可以稍微誇張一點説,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樞紐。”張建華説。

  除書法愛好者外,大部分青少年是通過港臺影視劇或綜藝節目、卡拉OK以及一些網路遊戲學習繁體字。此外,很多青少年還對我國臺灣地區主持人在電視節目中常能引經據典表示讚嘆。

  “繁體書籍散發著一種文化氣息,傾聽文字的詩性智慧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有些學生對古代文學感興趣,有學繁體字的想法,但學業重,分身乏術。”張建華説,“比較有意思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羅素所著《西方哲學史》,上卷是繁體字的,下卷則是簡體字的。”

  簡化從古到今一直進行

  “我是‘雙語系’畢業的。”遼寧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劉鐵笑言。他所説的“雙語”是簡體字和繁體字。他在1960年上學時用的課本是簡體字的,但除一小部分青少年出版物外,當時的課外讀物、圖書館藏書大多是繁體字。

  “我現在對繁體字使用沒有強烈要求,畢竟很多古籍都已經出簡體版了,簡體字平常也夠用。而且電腦裏word文檔中就有簡繁切換功能。語言改革可能是最慢的改革。”劉鐵説。

  劉鐵介紹,漢字的簡化是從古到今持續進行的。如今絕大多數簡體字是多年前就出現的,遠至漢唐,近至明清、民國。敦煌寫卷中民間俗字、簡體字較為集中。例如,“靈”的繁體字是“爧”的右側部分,但早在元明清刊本中就已經簡化為“靈”了;以“ ”的簡化過程為例,在清刊《目蓮記》中已經簡化掉了繁體中上面的點和右下的反文,如今則把中間的“尚”也簡化了。此外,同音代替也是一種簡化方法,如用“了”同音代替“瞭”作為簡體字;“ ”就是把聲旁“黃”去掉,只保留原字的週邊輪廓;“雲”本身就是古本字,“雲”上加“雨”是後起,如今把上半部的“雨”去掉簡化為“雲”是恢復古本字;“環”的右側本來跟“嬛”的右側一樣,後來草書楷化簡為“不”。

  簡化是提高書寫效率的有效途徑,從古到今一直在緩慢進行,是循序漸進的。過快推行簡化字是不利於人們交流的,如1977年公佈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部分漢字就出現了過於簡化的現象,如“舞”簡化為“午”,“歉”簡化為“欠”,“蘸”簡化為“沾”等,後來沒有推行,但在一些地方的宣傳標語中還存在。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正式宣佈廢止第二批簡化字,並指出:“今後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現行簡體字就是以國家語委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裏的2235個字為準。

  宜繁宜簡中國字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孫江波是“簡繁轉換達人”。他在讀高中時接觸到了繁體字,於是開始了自主學習;後來讀本科時的專業是中文,古代文學學習用的課本和閱讀材料都是繁體字的,這段專業學習階段系統而且有效;參加工作後,由於教授的課程是語文,他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課程的需要和個人的愛好查閱相關繁體字書籍。

  “對語文課本涉及的文章我會做擴充性閱讀,在備課時會參考我國臺灣地區等地書籍中的研究成果。看不看繁體版書籍關鍵在於有沒有必要,這包括兩方面。一看文章內容,很多古籍都有了簡體版,閱讀起來比較快。現在人們都比較忙,從節省時間的角度來講,看繁體書是沒必要的。二看語言,字體本身就是文化,包含著很多資訊,看書還有助於提高句讀能力。更多的時候不是看原典是怎麼寫的,而是看解讀文章中的觀點,其中就包括港臺版書籍中的解讀。”孫江波説,繁體字更多地對應文言文,傳播的表現力特別強。杜甫用一句“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寫了王昭君的一生,可以看出,古文的概括能力遠勝於現代漢語。但是,文言文的問題在於含蓄、不明確,在注重傳播效率的資訊時代稍有劣勢。“在商業談判、外交等方面不能含蓄地讓別人猜啊,現代白話表達更明確、清晰、嚴謹,簡體字更多地對應白話文。”孫江波説。

  提及是否要讓現在的學生能寫會認繁體字,孫江波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學生的閱讀量一直在下降,如果能借著“國學熱”讓學生普及一點國學知識也挺好。先有了解,再提高文化素養,要一步一步來。“用古代的文字讀古代的思想是以後的事,關鍵是先把學生領進門,讓他們對閱讀産生興趣、對古籍産生興趣,然後才是對原典産生興趣。”孫江波説。  記者 黨雲峰

[責任編輯: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