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20余條水壩 良渚遺址揭示水利系統完整結構
中新網杭州11月13日電(林波)“在前期確認良渚週邊水利系統的11條水壩之後,近年來考古人員採用遙感、地理資訊、人工智慧等技術,又新發現20余條水壩,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11月13日,在第二屆“良渚論壇”新聞發佈會上,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在介紹良渚遺址考古研究工作時説。
良渚遺址是古城、水利系統及郊區聚落的集合體。近年來,其在相關考古領域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從1936年“考古人”施昕更調查的13處遺址開始,歷代考古人對遺址核心區平原地帶逐年開展全覆蓋式的深度勘探,使良渚遺址群的遺址點增加到350多處(含水壩)。
目前,該遺址群的分佈框架結構已比較清晰,相關調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在良渚文化早期,聚落産生了明顯的等級分化,各小型聚落都利用山前地貌進行改造,但遺址群不存在統一規劃,表現出分散的多中心模式。到良渚中期,在遺址群的中心位置,開始統一營建莫角山、反山等大型禮儀空間,其與三面山體保持了大約3公里的統一距離,顯示了居中而建的規劃理念。到良渚晚期,又持續營建城墻、外郭,形成結構完備的良渚古城體系。
陳廣勝説:“這些研究成果,證實了良渚遺址群結構在不同時期一步步邁出的革命性變遷,體現了早期國家社會組織産生和演變的清晰過程,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教科書式的樣本。”
良渚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遺址之一。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充分利用良渚研究院平臺,深入開展良渚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比較研究,逐步構建良渚文化研究體系,已出版各類書籍600多種。
據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姝介紹,良渚遺址是點多面廣的超大型土遺址,保護管理挑戰大、難度高,“為了提升良渚遺址全域系統性保護水準,我們以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工作為抓手,持續開展文物安全365行動,圍繞‘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全生命週期,研發打造‘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平臺,用數字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大遺址綜合保護的‘最強大腦’”。
據悉,在本屆“良渚論壇”期間,國家文物局將向良渚授牌設立“良渚國際考古中心”。該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推動良渚在考古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
目前,“良渚論壇”形象標識——“文明之眼 融匯共生”已確定。其核心圖形源自良渚文化重要標誌——“神人獸面紋”的一部分,是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