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泉陶模”將山西新絳鑄錢歷史提前181年
中新網運城11月12日電 (陸祁國 衛世新 劉保民)記者12日從山西省新絳縣新聞中心獲悉,經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鑒定,新絳籍收藏家楊富榮收藏的“布泉陶模”,將新絳的鑄錢歷史提前了181年。
新絳縣古稱“絳州”,隸屬山西省運城市。《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742年至756年),諸州凡置九十九爐鑄錢,絳州三十爐”。據此可以判斷,新絳當時的鑄錢佔全國總數近三分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楊富榮在新絳縣三泉鎮孝陵村發現並收藏“布泉陶模”。該陶模長12釐米、寬9釐米、厚2.4釐米至3.0釐米,裏面的錢幣外廓徑2.5釐米、穿徑0.8釐米、厚約1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鑒定,“布泉陶模”為北周(561年至581年)鑄錢使用。如是,新絳的鑄錢歷史由此提前181年。
那麼,“布泉陶模”為北周(561年至581年)鑄錢使用的依據是什麼?
文物專家介紹,“布泉”幣有兩種,一種為王莽時期所鑄,另一種為北周武帝所鑄。二者主要區別是“泉”字的篆法,前者中豎間斷成為兩段,後者中豎不斷一線貫底,所以是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始鑄的“布泉”,與“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合稱“北週三品”。
“陶模已殘,‘布泉’幣完整者8枚、殘缺者4枚,共12枚。”文物專家認為,根據大豎澆道和小斜澆道組成的陶模看,“布泉陶模”至少同時可鑄24枚(錢幣)。
據了解,北周經歷五帝共24年,通行“布泉”共20年,由於流通時間有限,所以較為稀少,而鑄錢所用的“布泉陶模”更是少之又少。
新絳北魏以後才活躍起來,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于柏壁鎮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東雍州為絳州,“布泉陶模”正是這一時期的産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