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遊要“遊有所學”
原標題:研學遊要“遊有所學”
【文旅快評】
今年暑期,全國旅遊市場復蘇勢頭強勁,旅遊人次和收入節節攀升。連日來,全國各地一些熱門景區,總是能見到一群群著裝整齊、肩背小書包的中小學生,在帶隊老師的組織下,滿懷期待與興奮踏上研學之旅。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研學旅行被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教學計劃當中。數據顯示,2019年研學旅行人數為480萬人次,2021年達到494萬人次,2022年突破6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研學旅行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
此前被疫情抑制的出遊需求得以釋放,今夏遊客出行量激增,暑期有明顯的出遊潮。攜程平臺發佈的數據顯示,研學遊成為眾多學生和家長的熱門選擇。2023年研學暑期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0倍,7月訂單量環比前兩個月增長280%。從供給側角度看,北京一地的研學産品數量是去年的1.8倍。
研學遊一頭連著課堂,一頭連著廣闊的自然與社會。旅行平臺數據顯示,目前最受歡迎的研學內容設計,以人工智慧、科學探索、名校參訪為主。以北京某旅行社推出的名校名企研學線路為例,學生們可以前往國內頂尖學府,與在校大學生面對面溝通交流;到知名企業智慧物流體驗基地,實地參觀自動化設備,感受科學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學生還可以親自動手體驗智慧化操作流程。
不少家長認為,暑期讓孩子跟隨研學旅行線路參訪名校、逛博物館、體驗非遺技藝等,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真實的大學校園生活,接觸多元文化,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旅行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之旅並非單純讓孩子外出遊玩,而是要在“萬里路”中讀好“萬卷書”。他們不僅僅是觀光者,更是文化交流的參與者和體驗者。讓學生們學到課堂上沒有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豐富對世界的認知,深度體驗多元文化的魅力,才是研學遊的要義所在。
面對暑期家長和孩子旺盛的出遊需求,市場上一時涌現大量研學遊項目和産品,難免産生貨不對板、服務欠缺等問題,給學生和家長帶來“體驗落差”。部分研學課程設計不夠科學,沒能合理平衡“遊”與“學”的比例,導致出現“遊而不學”的情況。此外,一些進行學科類培訓的機構也轉戰研學旅行,這讓研學旅行活動設計趨向同質化。
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研學線路選擇中,家長需審慎甄別,選擇符合孩子個人特點和興趣的研學項目。研學機構要更加注重産品設計,深入挖掘研學項目主題,科學設置“學”“遊”活動時長;加強師資力量,配備優質研學遊導師,讓學生在“第二課堂”中能夠“遊有所學”,真正獲得文化的滋養。政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加快制定行業標準,讓研學旅行發展更加規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