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鎖”之間美若浮雕
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中見粗獷、精微中見巧思……
在青島即墨,有一種傳承了幾百年的單線織繡技藝,其基礎技藝源於魯繡,與即墨西北地區的“小扣鎖”結合,又吸收了歐洲在紙上繡花、抽紗等工藝特點,集鎖、編、織、纏、拉、露、鑲等20多種工藝,一針網、二針網、三趟布、四角花、纏柱代鎖、擱邊、代邊等80多種針法為一體,是花邊編織與手工繡花兩種工藝的完美融合,在國際市場更享有“抽紗瑰珍”的美譽。
早在乾隆年間,即墨西北地區便已廣泛流傳“繡花”和“小扣鎖”的技藝,在布面上的刺繡稱為“繡花”,這部分繡完後,在布的反面按照圖案把布鏤空,再用針線把鏤空的部位連接起來,這一工藝稱為“鎖繡”,又叫“小扣鎖”。
傳統的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人物、鴛鴦、蝴蝶和花卉等為主,即墨花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圖案,形成了上百種圖案樣式,呈現出幾何圖形之美、對立統一之美、中西合璧之美。2021年,作為魯繡的一種,即墨花邊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
“這幾年訂單量增加不少,除了出口,國內的市場也逐步打開,這都得益於即墨花邊的不斷創新發展。”青島國華工藝品公司董事長王軍是土生土長的即墨人,其外公是20世紀20年代創辦私營花莊的第一代傳承人。
跟隨王軍的腳步,記者來到即墨花邊專業博物館,只見墻壁兩側展示著從古到今的各類花邊繡品。在展廳中央,是一幅曾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獎的“平安如意”(臺布)。該作品以花瓶為主要創作題材,圖案共佈局12個立體而圓潤的花瓶,整幅繡品端莊大氣而不失靈動高雅,且擁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
據了解,這幅作品由即墨4位工匠用時5個多月協作完成,令人稱奇的是,整個作品看起來仿佛出自一人之手、一根線從頭貫穿到尾,花邊各部分拼接的地方看不到任何接頭。
近幾年來,即墨花邊在堅守傳統手工技藝的前提下,通過對布料、織繡線和編織線的創新來提高織繡功效;通過搭建機織産品生産流水線,實現電腦自動操控,在傳統20種常用繡花圖案基礎上,創新了10余種電腦織繡新針法,增産的同時不失個性化。改良後的即墨花邊生産效率大大提高,但其最核心的花邊加工環節仍全部由手工製作完成。
伴隨著工藝的成熟,即墨花邊發展也步入繁榮期,目前,即墨地區有50余家中小型花邊生産企業、十幾萬人從事相關産業,産品涵蓋2300多個品類。
王軍介紹説,近年來,隨著國潮風興起,彰顯傳統文化的漢服越來越受年輕人的追捧,“漢服+蕾絲雲肩”的穿搭火爆“出圈”,漢服産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即墨花邊的商業性轉化帶來新的生機。目前,他們正與成都、長沙等地的企業洽談合作,將即墨花邊融入漢服和旗袍中去,融入新産業鏈中去。(記者 劉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