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術一定要從學素描開始嗎
【學術爭鳴】
作者:鄭勤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經常有一些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老師,孩子想學畫畫,你們有素描班嗎?而她的孩子剛剛6歲。素描是大多數美術專業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又有美術考級的市場引導,讓家長産生了這樣的認識——學美術必須從學素描開始。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素描學習?素描學習是否越早越好?學美術一定要學素描嗎?
讓我們先從什麼是素描談起。
素描一般是指用鉛筆、鋼筆、毛筆、炭筆等作為工具,以單色的形式在平面上刻畫圖像的繪畫。嚴格地説,素描並無固定的形式,題材也無限制,有人物、靜物、風景等。素描原是學院訓練寫實繪畫基本功的手段,或作為繪畫創作的稿本,後來才逐漸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素描不等於繪畫,繪畫也不等於藝術。素描也不僅僅指那種寫實風格素描,它的繪畫形式可以很多元化,舉凡寫實、寫意、抽象、具象、漫畫、油畫、鉛筆、炭筆、水彩、科技藝術、數字生成等顏色相對單一的作品都可以叫作素描。
徐悲鴻為其老師貝納爾所作素描肖像。資料圖片
素描不是美術和美術教育的全部,只是一個繪畫的門類,而繪畫又只是造型藝術的一個門類。近代的許多偉大的藝術家,比如凡·高、雷諾阿等,寫實素描的作品並不多,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不起的藝術家。在西方藝術進入現當代語境後,從未學習過素描、不會畫畫的藝術家也大有人在。行為藝術、互動裝置、攝影、電影、數字生成藝術等等,並不都需要完全通過素描學習來獲得造型基礎能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需要素描功底,不學習素描也不會影響你對藝術的理解和創作。
中國古代所有偉大藝術家,沒有一人學過素描,同樣造就了偉大的中國藝術。西方和中國的繪畫,最大的不同是西方重視寫實,中國重視寫意,中國畫傳統的白描、雙鉤也是造型基礎訓練。中國畫的寫生講“應物象形”“骨法用筆”“隨類賦彩”,最終達到“以形寫神”。張彥遠在《畫論六法》中説:“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就是指用有力量的準確線條造型。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篇》中也講道:“筆乃作畫之骨幹也。骨具則筋絡可聯,骨立則血肉可附,骨之不植而遽相尚以文飾,亦猶施丹艧于糞土,外華而內腐;綴秾華于枯朽,暫艷而旋凋。”又説:“……即筆以求墨,則法有所歸而頭頭是道,離筆以求墨,則骨之不植而靡靡成風。”可見,傳統中國畫的造型更強調“筆力”“骨法”“筆墨”,也講求訓練繪畫的基本功,只不過不是用西方的素描方法,最終是要達到寫物之生意、以形寫神的境界。
當然,素描作為具象繪畫中的造型基本功,可以訓練人們對造型觀察的敏銳度。具體説來,在學習素描的過程中能體會空間關係的變換,了解形式美的規律,追求構圖的美感,掌握科學的透視原理與精準的造型能力,以及運用明暗調子錶達物體不同的質感、量感等等,這些對於全面提升視覺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並不是唯一重要的。
那麼,學美術要從素描學起嗎?我認為,少兒過早地學習素描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有害。
素描的基本要素需要心智達到一定程度的成長方能理解,比如:平行透視、成角透視、圓的透視,明暗關係、三大面五調子等,這些概念超出了12歲以下兒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尤其是10歲以前的孩子,由於語言的自我表達能力還不完善,出於與外界強烈的溝通慾望,他們會本能地將心中所想和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畫出來與人交流。如果這時加強素描訓練,就會強化他們的概括能力而喪失感知生活和自我表達的敏感性。美國藝術教育專家霍德華·加德納認為,過早地培養兒童的概括能力容易讓他們養成概念化的習慣而變得死板。
目前大量學校和機構的素描教學內容主要是寫實素描,它的目的是培養高度概括、觀察模倣、寫實刻畫的能力。在素描寫生中如果只會機械地描摹范畫、抄襲明暗,就容易養成概念化的毛病。如果不理解,只是用鉛筆機械地去描摹那些乾巴巴的圓柱、方體、石膏像,孩子很難體會到繪畫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表達、心理反應不同,單一色調、相對枯燥的素描創作,違背了兒童的天性。用不了多久,原本喜愛畫畫的興趣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不僅會讓孩子喪失學習藝術的興趣,而且容易讓他們産生挫敗感,壓抑其性格發展,不利於培養自信心與成就感。
12歲以前的兒童美術教育重點應該是激發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審美能力、認知力、動手能力、專注力等。通過正確的引導,激發孩子對藝術的興趣與自信,並得到精細動作能力的鍛鍊。孩子應該在更豐富廣闊的語境中了解藝術,感受藝術,提升全面藝術認知和藝術修養,豐富視覺經驗。兒童的藝術學習絕對不是將“把形態畫準確”作為學習目標。
潘天壽作品。資料圖片
對於孩子而言,繪畫創作本身是製造快樂的過程,好的藝術教育應該引導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培養全面的審美素養,而審美意識、想像力、創造力並不需要寫實素描作為基礎。因為除了素描外,色彩搭配、構圖能力、線描造型、創意思維都是美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單獨強調寫實素描基礎訓練是很片面的,也達不到美術開發心智的作用。
畫畫是兒童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畫什麼、怎麼畫都該由他們自己決定。好的老師會引導幫助他們觀察、思考、想像,並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繪畫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繪畫基礎教學。目前,全球頂級藝術院校招生是申請制,需要提交反映學生思維方式、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的作品集和個人陳述、論文等。這種模式更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自主學習能力、調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困難的能力等,畫得像不像早已不再是檢測藝術能力的唯一標準。更多院校普遍更加重視想法和創造力,對動手能力的要求也不局限在繪畫技能,而是全方位的綜合能力,如設計、編程、焊接、建模、媒體等。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院校的本碩博研究生的招生也都更加重視對人才的全面素養和創造力、綜合能力的考察。
古人説:“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藝術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思想的教育,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技輕道。因此,我們要改變少兒美術學習中對素描功利化及片面化的認識,讓孩子們在美的教育中健康成長。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