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領略南京“海絲”遺韻

2023-07-19 08:2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

  王志高攝

  寶船廠遺址六作塘底部發現的三號遺跡。

  祁海寧攝

  早在600年前的明永樂時期,鄭和下西洋等大規模航海外交活動架起了東西方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與大本營。這裡有鄭和辦公理事的衙署和生活起居的府邸,保存著靜海寺、天妃宮、凈覺寺等與航海活動密切相關的宗教建築遺跡。下西洋船隊從南京出發,航海所用寶船也在此製作。這裡還是鄭和、王景弘、洪保、楊慶等下西洋使團成員的長眠之地。

  2016年,國家文物局將南京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名單,並於次年確定鄭和墓、洪保墓、寶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4處遺址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申遺點。南京城墻博物館“文謨武烈——永樂的世界遺産”特展仲介紹了寶船廠遺址、洪保墓等“海絲”遺産,帶觀眾領略海納百川、相容並蓄的中華氣度。

  位於牛首山西南麓的鄭和墓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海絲”遺産。鄭和,雲南昆明人,原姓馬,因功賜姓鄭。據《明史》等文獻記載,明成祖銳意開拓,命鄭和出使西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統領“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七下西洋,航程最遠到達紅海及非洲東部沿海一帶,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與貿易往來。鄭和使團遠航西洋之壯舉,被公認為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活動範圍最廣泛的航海活動,為世界航海事業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睦鄰友好、共用和平繁榮的外交方針。

  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鄭和卒于古裏國(今印度西南部),賜葬南京牛首山,並敕建廣緣寺作為鄭和墳寺,專門守護墓冢。近年新發現的“咸陽世家”墓碑證實了廣緣寺就在鄭和墓旁。如今人們所看到的鄭和墓為1985年修復,採用揚州宋代穆斯林普哈丁墓形式,倣刻石槨墓蓋,上刻瑞雲、番草、蓮瓣紋和阿拉伯文,後墻上鐫刻“鄭和之墓”4個隸書大字。墓前有28級臺階,象徵鄭和航海28年。臺階中有4處平臺,象徵著他訪問過近40個國家。每個平臺有7級臺階,象徵著七下西洋。

  在鄭和下西洋的使團中,都知監太監洪保是主要領導成員之一。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發掘了洪保的墓葬,出土壽藏銘、銀釵、玉環、水晶珠飾等遺物。

  據出土壽藏銘及文獻記載,從永樂元年至宣德八年的30年間,洪保的主要活動均圍繞奉使西域、遠航西洋展開。他一生至少“七度西洋”,率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到達佔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柯枝、古裏、忽魯謨斯、阿丹等地,“所至諸國,莫不鼓舞感動”。部分國家還派遣使者隨其船隊回訪中國,“以麒麟、獅、象,與夫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奇寶”進貢。洪保還曾負責護送各國使臣回還,並攜帶文綺、羅帛、銀兩等禮物贈送各國。

  鄭和下西洋所用巨型寶船,大多由南京城西的寶船廠打造。該廠西臨長江,是國內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代造船遺址。寶船廠創建於1405年,是專門負責製造鄭和使團出訪西洋所用寶船的大型官辦造船廠。據文獻記載,寶船廠所造大號寶船長度為44丈左右,寬18丈;中號寶船長37丈,寬15丈。船號有清和、惠康、長寧、安濟、清遠等。洪保下西洋所乘的“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很可能是由寶船廠製造,是當時世界上體量最大、最為先進的海船。寶船廠內有細木作、艌作、鐵作、篷作、油漆作、索作等作坊,還有眾多造船用的船塢和船隻進出的水道等。僅製作船篷的篷廠就有房屋10幢,共60間。廠內還設有寶庫,專門用來存放遠洋船隊在海外所獲得的寶物,並派人看守。明代正統(1436年—1449年)以後,隨著大規模遠航活動的停止,寶船廠逐漸淪為廢墟。

  至20世紀70年代末,寶船廠遺址尚余7條造船用的船塢,依次被稱為一作塘至七作塘。2003年,文物部門對其中的六作塘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500余件,包括木、鐵、陶、瓷等質地的造船工具,船板、舵桿、桅桿、絞盤等船舶構件,首次揭開寶船廠的神秘面紗。考古發現的造船遺跡多與兩側堤岸垂直,設計、建造十分考究,可以想見當時一艘艘巨型寶船在此製造加工的繁忙情景。如今,寶船廠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五、六作塘所在地建為“寶船廠遺址公園”,人們可以在此重溫鄭和下西洋船隊雲帆高張、星馳海外的輝煌歷史。

  永宣時期的大規模航海活動在世界上産生了巨大影響,慕義來華的海外人士不絕於途,甚至有些國家的國王遠渡萬里來朝。明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國(今汶萊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攜王室成員、隨臣等150多人訪問中國。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會見了麻那惹加那乃一行人,並在華蓋殿及奉天門設宴款待。因為水土不服,麻那惹加那乃于同年十月病逝于南京會同館。明成祖輟朝三日,遵照麻那惹加那乃“體魄托葬中華”的遺願,將他安葬于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並命3戶中國籍的西南夷人為他守墳。

  195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東向花村烏龜山南麓發現浡泥國王墓。該墓東、西、北三面被山環抱,墓前設有神道石刻,現存石武將、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官、石望柱各2件,石碑1件。2001年,浡泥國王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次年,有關部門斥資對浡泥國王墓墓園進行大規模整修,新建或重修牌坊、碑亭、墓冢、祭臺、荷花池等,並在園內辟建具有汶萊風情的“中國—汶萊友誼館”。

  自浡泥國王墓發現後,汶萊國王室成員、政府官員多次來南京拜謁。浡泥國王墓是中國和汶萊友好往來的歷史物證,彰顯了中華文明包容四海的廣闊胸懷。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