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幕內外,《狂飆》見證“好演員的誕生”
作者:黃啟哲
熱播劇《狂飆》已經收官,而圍繞該劇的話題還在繼續。不止張譯、張頌文等主演,一批配角演員也意外收穫網友的熱烈討論與關注。除了已經收穫觀眾“老戲骨”認證的資深演員倪大紅、韓童生、張志堅等人之外,高葉、林家川、蘇小玎等一批中青年配角也迎來了各自的“高光”。從高葉自己設計的角色粧容,到林家川告別角色的“小作文”,哪怕是只有幾集戲份、飾演反派“瘋驢子”的王沛祿,也因一個酷似邁克爾·傑克遜太空舞造型的鏡頭,收穫網友“邁克爾傑克驢”的昵稱。可以説,他們在戲裏戲週邊繞角色所付出的一切,都被觀眾細心捕捉,發酵為網路熱點話題。
高葉飾陳書婷 林家川飾唐小龍 蘇小玎飾高啟盛 製圖:李潔
有評論感慨“大器晚成”“好演員終於被更多人看到了”,可他們卻沒有在鮮花與掌聲的簇擁中迷失,清醒發文“紅不紅只是一種偶然”。熒幕中,他們在觀眾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地方,用心付出,一點一滴地豐滿人物;熒幕外,他們從場記、副導演幹起,在安靜的等待中用閱讀積累與生活經歷充盈內心,以平常心與赤誠之心迎接每一個作品與角色。這從來不是“草根逆襲”的勵志傳奇,而是一群好演員在“流量為王”“顏值至上”甚囂塵上的論調之中,身體力行踐行著“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條表演金律的真實故事。
好的演員以角色之名“活”在戲裏
因為《狂飆》爆紅,網友開始梳理劇中一眾配角演過的戲,驚訝地發現,原來過去的熱播影視劇中,都曾有過他們的身影。這些“黃金配角”隱身於角色背後,一劇一人物的表演軌跡,令他們收穫大眾“劇拋臉”的讚美。作為《狂飆》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儘管戲份不多,但“大嫂”陳書婷所收穫的關注度不亞於“大哥”高啟強。觀眾被她所詮釋的大氣之美所震懾、驚艷之餘,更感慨她是不折不扣的“黃金配角”,早在2010年,她就出演了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山楂樹之戀》,而近兩年,更是密集出現在了《我是余歡水》《理想之城》《獵罪圖鑒》《我們的婚姻》等各類型影視作品之中。
回溯高葉的演藝生涯,為拍戲差點喪命的經歷印證了——好的演員必須是“戲癡”,願意為角色付出一切。2011年,在拍攝程耳執導的《邊境風雲》時,她飾演警察妹妹、叛逆女學生,有一場戲是被歹徒矇住保鮮膜窒息瀕死掙扎。高葉在拍攝過程中為追求真實呈現,並讓導演多拍一會,導致窒息時間過長一度心臟驟停昏厥。可在最終宣傳時,作為主演的她卻被投資方在海報上刪去了姓名,如若不是主演孫紅雷在宣傳中為她打抱不平,沒有人知道作為新人的高葉,為一場戲曾有如此犧牲。對於這些為了角色的付出,高葉鮮少提及,在她看來:“演員的艱難從來都不是你在片場吃了多少苦,而是在等待的歲月裏,堅守住自己內心的這份純真,來對抗世界的冷漠。”
堅守純真就是以角色之名“活”在戲裏。於是,觀眾得以看到《理想之城》裏,在家庭與職場中備受欺淩的小職員吳紅玫;看到《長安十二時辰》裏風情萬種的李香香;看到《獵罪圖鑒》裏咬破手指用血染唇裝扮自己的女囚……她在有限的戲份裏為塑造人物拼盡全力。
好的演員可以重新定義美
好的演員有時需要是造型師,懂得把握美與真的尺度,把對角色的性格命運變化,外化于服飾造型粧容的細節之中。應網友要求,高葉在某平臺發佈“陳書婷粧容教學”的短視頻。“有勁兒”“有年代感”,避免當下流行粧容裏的“討好感”……在她的講解中,網友感受到,表面上,她的烈焰紅唇、復古波浪與港片美人造型無異,可在顏色調和的細節中,其實都暗藏著演員對角色塑造的個人見解。而這也成為觀眾在認可其表演實力之外,喜愛她的關鍵——不對當下娛樂圈“白瘦幼”審美亦步亦趨,而是詮釋本就該豐富而多樣的女性之美。
盤點時下女明星熱衷打造的人設從萌妹、少女感,到元氣、辣妹,無一不是圍著扮嫩打轉。於是有了現實裏已經做媽媽的“85花”仍在偶像劇裏,用本就蒼白的演技強裝俏皮、賣萌。30歲出頭的高葉反其道行之。《狂飆》裏,她飾演27歲男演員的母親毫不違和,一樣充滿魅力。因其對美的理解並非為了成全個人外在美貌的最大化,也並非追求流行美的“最大公約數”,這才能成就角色的獨一無二。
有著同樣敏銳度的還有高啟盛的飾演者蘇小玎。《狂飆》演員直播中,愛張羅的他時常扮演控場主持人的角色,很難讓人與劇中那個陰鬱狠辣的毒梟形象聯繫在一起。在劇中,他依靠三副眼鏡,逼真地刻畫出了從老實學霸轉變為瘋魔惡棍的“人物弧光”。求學時期,他的眼鏡是圓框玳瑁款式,給人以懵懂純真的印象;作為創業者賣小靈通時期,他的眼鏡換成了黑框方圓形,厚厚的鏡片也難掩惡念滋長;而到了鋌而走險販賣毒品時期的無框眼鏡,則呈現出一個外表斯文實則張狂瘋魔的敗類形象。
好的演員善於從安靜平凡中汲取力量
好的演員,可以不必頻繁露臉綜藝維持熱度行銷人設,而安靜地在閱讀與生活中獲取力量,通過不斷學習修煉內在,無時無刻都在為感受人物、錘鍊表演汲取養分。“往前看是歷史洪流,篩選出不過幾個名字,抬頭看是宇宙深處的黑暗森林法則,那幾個名字也會被抹去。”這是唐小龍的扮演者林家川看過《明史》與《三體》過後,留下的感慨。他用這種閱讀體驗的“失重”,類比當下《狂飆》熱播後,自己初嘗的“走紅”滋味——“喜悅與惶恐交戰,我很高興大家能看到我,但我也知道,對於一個普通演員來説,這種喜歡猶如潮水,洶湧而來,又會穿指縫而走。”網友們感慨著他不錯的文筆,沖淡平實卻無比動人——這不僅與他在《狂飆》中所塑造的黑社會爪牙唐小龍形象判若兩人;也讓觀眾感受到作為演員理當有的文化積累與閱歷沉澱。
隱去自我,成全形色。這些從龍套場記摸爬滾打而來的中青年演員在《狂飆》中“重見天日”,意味著很長一段時間裏從行業到傳播層面的“被遮蔽”。與其説是他們在《狂飆》裏實現了所謂“封神”“教科書式”“神仙打架”的演技,倒不如説是由於當下部分影視劇中被行銷、被粉絲尬吹強捧所謂“破碎感”“戲劇張力”的反襯。某種程度上,《狂飆》裏那些讓觀眾一品再品的粧容服飾、臺詞道具、眼神微表情,樁樁件件都應是創作的本分,可在當下影視作品中角色扁平、臺詞空洞,劇情經不起推敲的亂象之下,卻成了“稀缺品”。就在不久前,有的“頂流”面對有關角色理解的採訪提問,竟組織不起一句完整的話,反而得到導演的褒獎與在場粉絲的歡呼力挺。如此反差,足以令不少從業者汗顏。
受限于形象、年齡、時運等各種原因,這些“黃金配角”中的很多人,或許終其一生無法成為主角、成為所謂“頂流”,但這並不妨礙觀眾用角色的名字記住他們,不妨礙堅守表演初心的同行與他們“惺惺相惜”。由衷期待,作為“開年第一爆”的《狂飆》,也能開啟一個屬於“好演員”的時代——讓大眾在未來更多的品質好劇裏,與他們再度相逢。(黃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