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除歲,彩炬祈年:戲曲裏的春節
殷 嬌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戲曲演劇活動歷來與之聯繫緊密。春節看戲的習俗由來已久,而傳統戲曲中演繹的春節故事也生動地展現著先民的生活方式、人情風尚、民俗信仰、審美情趣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宋元明時期的戲曲作品中已出現以春節為背景的情節。《三元記》主人公馮商為人仁善,救人急難不求回報,拾金不昧不取分文,臘月二十三土地神飛升上界,向玉帝彙報人間一年所作善惡,玉帝得知馮商中年無子,便命文曲星投胎為其子,並在長大後參加科舉連中三元。更為知名的《破窯記》講述了相府千金劉小姐綵樓拋繡球嫁給窮書生呂蒙正,同甘共苦最終夫貴妻榮的故事,其中“夫妻祭灶”的情節講的就是臘月二十四,一貧如洗的夫妻倆以“一盞清泉一柱煙”“一炷心香一首詩”祝讚上天,期盼飛黃騰達。在《黃孝子》中,除夕夜有客商在黃鶴樓畔鸚鵡洲泊船,打算大年初一到各廟燒香,初二拜客,初三吉日開船離去。同時,四處漂泊尋母的黃覺經因除夕地方上不容外省人留宿,來到城外的船中借宿,他在與客商夜談中恰好得到了尋母的線索,最後終於母子團聚。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古代春節的諸多習俗。在劇中,春節往往被賦予辭舊迎新的希望,經歷了這一重要時間轉折後,苦厄離散終止,心願在新的一年裏實現。
除了演繹百姓生活,明代戲曲作品中還有一類以神佛仙道為主人公的作品。明太祖朱元璋之孫、著名宗室劇作家朱有燉創作的雜劇《福祿壽仙官慶會》敘述的即是鍾馗驅邪捉鬼,神荼、鬱壘鎮宅,福祿壽三星下界賀新年。同樣以鍾馗為主人公的還有《慶豐年五鬼鬧鍾馗》,兩劇都屬於明代內廷賀歲吉祥戲。
及至清代,宮廷演劇在前代的積累中逐漸形成了成熟又豐富的演出類型和模式——譬如按照歲時節令演出對應主題的節令承應戲,其中與春節相關的有元旦(即農曆春節)節戲與除夕節戲。如《椒柏屠蘇》劇演元旦這天,上元夫人、太乙真人、黃眉翁等仙人獻上《椒花頌》、柏葉酒朝賀禦庭。在古代文學典故中,《椒花頌》代指新春祝詞,喝柏葉酒可以辟邪,因而我們常常在傳統春聯中見到“椒花獻頌,柏酒浮春”的説法。《文氏家慶》講述的是大才子文徵明五世同堂,其子任朝中高官,其曾孫狀元及第,其門生到府拜年,並替日本、琉球等仰慕中華文化的外國人求詩,文徵明欣然將剛作好的元旦詩贈與門生。《昇平除歲》上演了年高歲壽、子孫滿堂的太平莊老人在除夕夜率兒孫出門,見到家家戶戶門口燒著火盆,遇到送禮物的饋歲人、賣癡呆的兒童、打灰堆的女郎,大家一同前去觀看火炬照田蠶的儀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這類作品演出時間較短,情節簡單,主要人物包含了神仙、士人、百姓等,展示了不同階層的訴求祈願與風俗習慣,但主旨幾乎是一致的,“今歲新春到,昨日舊歲除,家家戶戶迎新喜,豐登五穀樂雍熙”。
花部地方戲興起後,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民間小戲誕生了。黃梅戲小戲《余老四拜年》講述余老四來到心上人張二妹家中拜年,一對青年男女相歡相會的故事。川劇燈戲《拜新年》演傻女婿竇相公給岳父岳母拜年時惹出的種種笑話。貴州花燈劇《惡婆曬衣》劇敘戊武接姐姐回家過節,惡婆婆虐待姐姐並不允許她離開,戊武與之比武獲勝,成功接姐姐回家團圓。這類小戲通俗質樸,活潑熱鬧,演出的是春節裏發生在平民百姓身邊的典型事件,展現的是百姓最親切熟悉的生活,折射出的是他們真摯熱烈的情感。
戲曲藝術與歲時節令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戲曲與春節的結合,以豐富多樣的形式體現著佳節的隆重與鬧熱,講述著富有感染力的中國故事,傳達著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人民的願景,它是藝術,也是一種生活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