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茶為媒,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2023-02-01 08:5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謝海爾·貝諾(右)和同學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孔子學院開放日活動上向來訪的家人、朋友展示茶藝。

  受訪者供圖

  查立偉在義大利威尼斯自建的茶室內品茶。

  受訪者供圖

  桑國亞在安徽黃山體驗制茶。

  受訪者供圖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包容並蓄的理念。茶,源自中國,流行世界。在眾多國際友人看來,它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飲品,更是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名片”。

  與茶須臾不離的埃及漢學家哈桑·拉傑布

  “喝茶的感覺是一種藝術享受”

  本報記者 黃培昭

  “我喜歡喝中國茶,喜歡中國茶文化。茶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須臾不離!”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語言學院院長哈桑·拉傑布開門見山地説。在他看來,茶是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可謂“水到渠成、實至名歸”。

  1979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首次招生,拉傑布成為第一屆學生。他回憶説,那時為了學好漢語,他每天都要學習12至15個小時,還要反覆練習漢字書寫。憑藉自身的刻苦努力,拉傑布順利獲得研究生保送資格,並於1986年前往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留學,從此與茶結緣,一直相伴至今。“在學校的中文老師那裏,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茶,品嘗到了茶的清香,也愛上了這種味道,養成了每天喝茶的習慣。”拉傑布説。

  頗有緣分的是,拉傑布後又于1991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中國戲劇,畢業論文研究的正是中國著名戲劇家老捨得代表作《茶館》。“之所以選擇這一題目,是因為一次偶然機會,同學邀我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觀看話劇《茶館》。他告訴我,這部《茶館》有‘半部中國話劇史’的美譽,理解它能對中國近代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時至今日,只要學生能夠獨立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拉傑布就向他們推薦讀《茶館》,有的學生還通過網路觀看了這部作品的話劇演繹版本。

  “《茶館》中的歷史、風俗、語言、服裝,尤其是作為作品背景的茶館以及中國茶本身,都讓大家耳目一新,這一切也為他們更好認識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他回憶説,自己當年為了盡可能吃透老舍筆下的人物、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其作品本身的意蘊,就經常到北京前門和大柵欄一帶的茶館體驗生活,品茗啜茶、觀察社會、體驗民情。一次次“零距離”接觸,一次次“接地氣”探訪,也讓他對中國茶和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今,作為埃及知名漢學家,拉傑布長期從事中文教學以及中國文化普及和推廣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學術著作。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他仍能潛下心來深入做研究的秘訣,“正是中國茶!”據他介紹,自己每天的生活始於清晨啜飲一杯清香的中國茶,辦公桌上也總要擺上一壺熱茶,不時喝上一口。嫋嫋茶香中,他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精氣神和底蘊氤氳開來,自己也倍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工作思路也伴隨茶香清晰起來。“喝茶的感覺是一種藝術享受,我尤其鍾愛茉莉花茶。”拉傑布説。

  在埃及,像拉傑布這樣熱愛中國茶的人還有很多。出版發行大量中國優秀圖書的希克邁特文化集團總裁艾哈邁德·賽義德不僅喜歡品茶,還想更多接觸茶的傳統製作技巧、沖泡技藝等,以對茶文化等中國文化有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青年文學翻譯家米拉·艾哈邁德則為中國人以茶會友、以茶待客的文化著迷。她注意到,中國在重要外交場合以茶為禮,中國朋友也喜歡用一壺茶招待好友。“中國茶葉從廣闊的綠色茶園經‘長途旅行’前往世界各地,瀰漫著獨特的芳香,成為熱情的中國人與燦爛的中國文化的代名詞。”米拉説。

  致力於推廣茶文化的義大利學者查立偉

  “茶與藝術、文學和美學密切聯繫”

  本報記者 謝亞宏

  “我會根據季節和心情決定喝茶的種類。總的來説,春夏常喝綠茶,秋冬更喜歡品足火烘焙的烏龍茶、紅茶與黑茶。”伴隨一盞清茗,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亞洲和北非研究學院助理教授查立偉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他的書房內,紫砂壺等茶具是必備品,與茶有關的書籍也隨處可見。

  20世紀80年代,查立偉在威尼斯大學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時,開始對茶這種東方飲品産生濃厚興趣。90年代,他又到南京大學進修,著力研究明代文人文化與茶史,並以此發表了多篇學術文章及博士論文。“與咖啡等其他世界性飲品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茶與藝術、文學和美學密切聯繫。”查立偉如數家珍地説,早在唐代,中國就出現了以陸羽所著《茶經》為代表的茶文化,明代也有大量茶論著作,與璀璨的建築、繪畫、傢具等藝術成就相映成趣。

  2005年,查立偉在義大利創辦了茶文化協會並一直擔任主席職務至今,他本人還是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榮譽理事。茶文化協會定期組織講座、論壇,舉行品茗會、茶藝展示等活動。協會宗旨取自明代許次紓《茶疏》中的“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會徽則以半個茶壺和半個茶杯構成茶葉的形狀,如太極圖陰陽相合的背景寓意著水火交融,體現出對中國哲學的深刻理解。

  查立偉認為,在古絲綢之路上,茶葉是重要商品,並在不同文明和傳統文化中留下印記。如今,品茶的習慣已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很多國家衍生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成為促進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他表示,“中國茶在歐洲的傳播過程中,威尼斯扮演著重要角色,歐洲第一份提及中國茶的歷史文獻就來自這裡。”目前,越來越多義大利人開始對喝茶和其保健功效産生興趣,與茶有關的商店和愛好者協會也不斷涌現,這讓查立偉感到非常開心與欣慰。據他介紹,協會正致力於建立茶學研究與傳播的新項目,將在今年秋天正式啟動。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在查立偉看來,這是肯定和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重要一步,也將對茶文化在世界的推廣發揮促進作用。他注意到,中國茶藝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創新。“現代中國茶藝融合了各地不同的風格模式,茶葉種類也得到極大豐富,許多30年前只在局部地區流行的茶葉,如今在更廣泛地區受到歡迎。”查立偉認為,這反映出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不斷增強的民族自信。“未來,我將繼續關注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在世界的角色變化,讓更多人愛上這一瑰寶。”他説。

  足跡遍佈中國各地茶園的美國友人桑國亞

  “深深感嘆于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報記者 李曉宏 陳尚文

  “中國茶帶給我的一切,對我來説意義非凡。”在湖北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下轄的大堰鄉,鬱鬱蔥蔥的茶園裏,茶農們辛勤採摘的模樣,孩子們發出的爽朗笑聲,這一切總是回蕩在美國天普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桑國亞的腦海中。

  作為一名中國茶愛好者,桑國亞自2012年因茶與大堰鄉結緣後,連續幾年都會在這裡住上一段日子,並漸漸有了“常回家看看”的親切感。在土家人的堂屋裏,他品嘗了當地特色罐罐茶,看到人們在家中取火、烤茶,體驗了土家族特有的待客方式。在茶園中,他教授孩子們如何用英語説芽、茶葉、採摘等,希望讓更多中國鄉村孩子們學好外語,未來能有機會領略世界的精彩。

  1991年,還在上大學的桑國亞隻身一人來到中國,成為南京大學的一名留學生。畢業後,他又投身美中教育交流工作,常年往返于兩國之間。隨著在中國的時間越來越長,桑國亞對茶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認識也越來越豐富且深刻。他坦言,中國的茶文化總讓他感覺“學而知不足”。為了進一步增進了解,桑國亞開始正式學習茶藝,從福建的武夷山到四川的峨眉山,從江蘇無錫到湖北宜昌長陽和五峰,他的足跡遍佈中國各地茶園。

  “在福建,每天晚飯後在家中泡上一壺鐵觀音,成為當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在廣州,茶樓裏的茶藝師傅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茶具,為我們表演了精彩的工夫茶;在成都,朋友邀請我去茶館品嘗竹葉青,讓我第一次看到杯中茶葉垂直漂浮;在杭州,西湖畔的茶農介紹制茶工藝時,給我普及了‘殺青’‘回甘’等專業術語……這讓我深深感嘆于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桑國亞説,他在旅途中收穫的不僅有茶相關知識的養分,還有熱情好客的中國朋友,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了解。

  如今,對茶的熱愛讓桑國亞開始更多向他人傳授中國的茶文化。“天普大學孔子學院是我們學校的中文教學中心,我也會在那裏授課。來上課的人裏,有人對茶本身很感興趣,比如紅茶、綠茶、烏龍茶有什麼區別,怎麼泡、怎麼喝等;有人喜歡品酒,也想體驗一下茶的別樣滋味;還有人因為知道喝茶有利於健康,而産生了了解茶的願望。”桑國亞説。此外,他也時常會去心理諮詢機構做講座,探討喝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在天普大學法學院開設了一家品茶俱樂部。

  “為了打造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讓學生緩解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我會讓大家圍坐一圈泡茶品茗,邊喝茶邊聊天,比如學這個課有什麼難度,或學這個專業會不會有找不到工作的壓力等。”桑國亞發現,喝茶的氛圍能讓那些令人頭疼的問題變得不那麼有壓迫感,“喝茶能讓人直面心靈,不僅對皮膚、胃、心血管等人體器官都有好處,還對舒緩心理壓力也有幫助。”

  每當桑國亞陷入煩惱的時候,他就會深呼吸,然後泡一杯茶,“需要提神選綠茶,需要暖胃選紅茶。在泡鐵觀音茶時,還會憶起與福建安溪茶農的歡快對話。”在完成凈手、燙器、請茶、洗茶、泡茶、聞香、品茗等一系列流程後,桑國亞的身心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放鬆。“茶的藝術,遠遠比茶葉本身更加富有內涵。我想把茶的奧妙分享給更多的人。”他説。

  從喝茶愛上中國文化的巴基斯坦學生貝諾

  “中國茶香正以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本報記者 程是頡

  “這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品茶方式,茶湯清香四溢,品嘗時先覺微苦後顯甘甜。”身穿中式紅色斜襟罩衫,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孔子學院三年級學生謝海爾·貝諾在孔子學院開放日活動上,與同學們為來訪的父母和朋友們奉上一杯中國茶,以中國式的禮儀錶達了最熱烈的歡迎。這是貝諾第一次向父母敬茶,她一邊燙壺、泡茶、分杯,一邊與父母分享品茶經驗。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國茶注重禮儀和情誼,向父母敬茶意味著傳承和回饋。“小時候在家裏,總是母親為我們煮茶。如今我很高興自己能用另一種方式向母親表達我的愛與感謝。”她説。

  在巴基斯坦,喝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貝諾一家也不例外。“我們一家人每天早晨都會喝茶,週末有人來作客時,大家也會坐在一起喝茶閒聊。”貝諾説,茶是巴基斯坦國徽上繪出的四種特色農作物之一,據考早在16世紀就已從中國引入種植,人們也逐漸養成了喝茶的習慣。在烏爾都語中,“茶”的讀音也與漢語幾乎一致,可見淵源之深。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中國專家曾幫助考察並建立了巴基斯坦國家茶葉研究站,後來又發展為巴基斯坦國家茶葉與高價值作物研究所,向全國所有適合種茶地區進行技術推廣和指導,成為一段佳話。

  據貝諾介紹,巴基斯坦的喝茶方式與中國差別很大。在旁遮普省,人們通常用深度發酵的紅茶作底,加牛奶和白糖烹煮,再配上一塊點心,茶香與奶香混合成一片甜香。在北部地區,人們則會選用未發酵的茶葉,糖奶之外還要加入少許小蘇打,讓奶茶呈現出好看的粉紅色。這些配料豐富的奶茶品嘗起來口感油潤,給人帶來欣喜和滿足感。“中國茶的原料極簡,但制茶、飲茶又藏有許多細節,飽含著深厚的底蘊。”貝諾説,中國茶的“功夫”都下在泡茶之前,從種植到採摘、炒制等,每一個步驟都有許多巧思。不同制茶工藝與節氣的關聯、不同水源對茶葉口感的影響都讓她印象深刻。

  “中國的茶文化是人與自然相聯結的方式。”貝諾發現,中國茶的滋味十分豐富,人們飲茶更注重品味茶湯入口後的長久體驗,分辨茶葉生長過程中最細微的差別。“中國茶展現了大自然所賦予的最真實的本味,品嘗中國茶是氛圍寧靜的個性化體驗。”她説,自己習慣在獨處時泡一杯中國茶,伴著茶香閱讀、寫作、冥想,感受茶湯初入口的苦味與漫長的回甘。在與好友聚會時,貝諾有時也會推薦共飲中國茶。配合幾首舒緩平和的中國傳統音樂,聊天變得更悠閒愜意,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淌……

  “我越學習研究,越能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貝諾説,從愛上喝中國茶開始,自己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充滿興趣。中國悠久的歷史以深刻而綿長的方式,留下了許多獨特的文化印記,讓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獨一無二的組成部分。她認為,如今,一個越來越開放的中國正向世界展現自己的文化底蘊和魅力,“跨越千年,中國茶香正以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