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孕育的藝術“大咖”們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是著名的僑鄉。近百年來,這片文化沃土曾經涌現出一大批藝術“大咖”,他們從安海古鎮走向世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演繹出精彩的藝術人生。從星光璀璨的電影業,到雕塑、書法、音樂等多個藝術領域,安海華僑在近現代藝術發展歷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電影火遍南洋
20世紀20年代,亞洲電影業蓬勃發展。在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的電影業也開始迅速發展。一批安海籍華僑抓住這一商機,把資金投入電影業,從事電影的拍攝製作,並在東南亞開設電影院,走出一條有華僑特色的電影之路。
安海籍華僑俞伯岩是東南亞僑界著名的電影業主、編導和製片人。1920年,25歲的俞伯岩南渡菲律賓,在南洋走出一條電影之路。他創辦“復旦電影製片公司”,編導製作了《紅樓夢》《西遊記》《火燒七星樓》《豹子頭林沖》等電影,深受旅菲華僑歡迎。最為人稱讚的是,他首次把閩南名劇《陳三五娘》搬上銀幕,在南洋各地極為轟動。
除了編導、製片人等“電影人”,安海還孕育了許多電影明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世紀60年代香港演藝界的“亞洲影后”——淩波。淩波原名君海棠,自幼隨父君天祝移居香港,早期出演了90多部閩南語電影。1961年,她進入邵氏電影公司,著名導演李翰祥為她取藝名淩波。淩波出演《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梁山伯,名震中國臺灣和東南亞地區。
雕塑書法流傳至今
日本京都萬福寺保有濃厚的中國風,寺中供奉著安海籍旅日雕塑藝術大師範道生雕造的佛像。
范道生生於明代末年,擅長詩書畫,尤精於雕造佛像。他雕造的佛像風格古樸,精妙絕倫,出神入化,深為民眾喜愛。清順治年間,范道生應邀攜帶其父所繪的《十八羅漢圖卷》前往日本,為福濟寺(俗稱泉州寺)和興福寺雕造佛像,並與旅日的福清籍和尚隱元法師結緣。後來,隱元在京都宇治建造萬福寺時,邀請范道生前來雕造了十八羅漢、彌勒、觀音、關帝等眾多雕像。至今,范道生當年攜帶的《十八羅漢圖卷》仍被收藏于萬福寺。
除了流傳至今的雕塑,旅居海外的安海籍僑胞還留下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書法作品。出生於1908年的書法家顏綠,曾旅居新加坡多年,在新加坡中正中學、南洋大學任教。鐵畫銀鉤、力透紙背的蒼勁筆法是他的書法特色。1981年,年過七旬的顏綠返回故鄉,主持安海首屆“海星獎”書畫比賽,為故鄉培育藝術新人盡心盡力。
音樂藝術薪火相傳
南音盛行于閩南、港澳臺和東南亞,是古老的樂種,從唐宋一直傳唱至今,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安海籍華僑高銘網就是南音藝術家的典型代表。
1892年出生的高銘網,14歲學習南音,在南音唱腔和管弦指法等方面純熟且獨具風格,在閩臺兩地享有“銘網大曲仙”的美譽。1929年,高銘網應菲律賓長和南音社邀請,赴菲執教,當地南音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或聆聽教導,或切磋技藝。他用心施教,在菲律賓華人社會傳播中華文化,使南音這一中華藝術瑰寶在東南亞大放異彩,被菲律賓南音界尊稱為“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