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溫暖的時間
原標題:中國人最溫暖的時間
編者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描寫的是春節除歲迎新的景象: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和民俗生活。
在2022年虎年新春之際,《光明悅讀》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聊聊大家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新年節物:膠牙餳、新歲酒與年夜飯。並與各位讀者一起輕輕翻開歲時生活的文獻記錄,了解中國人獨特的歲時體系,感受先人那濃郁的歲時生活氣息。
過大年、迎新春,新年讓我們進入特別的儀式時空。生活的豐盈、人情的和美與節物的風流,溫潤著中國人的心靈,滿足著中國人的生活理想,也對未來生活的順遂充滿期待。
節日是生活的花朵,節日是人們對季節時間節點的感知,是人與天地物候協調的重要時機。新年處在辭舊迎新的時間交接處,人們將一年的情與物積聚到這一高光時刻,歡慶新年,成為周秦以來中國人最溫暖的時間。
一 歲時生活的文獻記錄
中國人的時間感知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經歷了自然時間向社會時間的轉變,但中國是有著悠久農業傳統的國家,依賴自然條件的農業生活,使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有著濃厚的自然性特點,季節歲時的感覺特別強烈。中國人有一套獨特的歲時體系,歲時的基本結構就是對應一年四季的季節生活。中國人重視歲時生活的記錄與保存,很早就發明瞭“歲時記”這種歲時生活的文獻記錄的形式,並形成特有的“歲時記”文獻傳統。
自南朝梁人宗懔撰寫《荊楚歲時記》,開創歲時文獻寫作體例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系列的“歲時記”文獻。唐末韓鄂的《歲華紀麗》、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費著的《歲華紀麗譜》、明陸啟泓的《北京歲華記》、清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顧祿的《清嘉錄》、潘宗鼎的《金陵歲時記》等,“歲時記”影響甚至遠及東亞,出現了《東國歲時記》《日本歲時記》等。我們只要輕輕翻開“歲時記”文獻,先人那濃郁的歲時生活氣息就會撲面而來。傳統中國時間生活中,人們重視四時八節,四時八節中尤重新年。
過大年、迎新春,新年讓我們進入特別的儀式時空,原本寒冷的冬日生活,因為我們的年節到來,而突然化為流光溢彩的生活世界,生活的豐盈、人情的和美與節物的風流,溫潤著中國人的心靈,滿足著中國人的生活理想,同時也對未來生活的順遂充滿期待。
二 新年飲食的特定傳統
歲首新年是新的年度迴圈的起點,新年飲食具有特別的象徵意味。早在《詩經》時代的歲末年初,人們聚集在公堂之上,“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晉人成公子安《椒華銘》亦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歲首飲食的內在價值是在新舊交替的時間節點上,做好身體的養護與心靈的安撫,對不可知的未來予以確定的期待,這是中國人自古迄今特別重視新年飲食的精神動力。《荊楚歲時記》記載的元日飲食非同尋常,椒柏酒、桃湯、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敷于散、卻鬼丸與雞子等,無不具有象徵意味。這是道教興盛的時代,服食修煉觀念在新年飲食節俗中的體現。當然這樣的飲食觀念與飲食內容構成了中國新年飲食的特定傳統,我們在歷代的歲時記與詩文著作中常常讀到這樣的年節食品。我們這裡主要聊聊大家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新年節物:膠牙餳、新歲酒與年夜飯。
膠牙餳的固齒養生與灶糖的甜蜜意願
膠牙餳即後來的灶糖,它是糧食製作的糖品,具有黏性,六朝人將其用作新年練齒固齒的特別食品,民間俗信,“膠牙者,蓋使其膠固不動”(《荊楚歲時記》)。古人深知牙齒堅固對身體健康的意義。唐朝人節日賞物中,依舊有膠牙餳。白居易在《元日對酒》中説:“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另《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禦殷判官》詩云:“歲盞後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宋代人歲旦還有類似習俗,洪邁在引述膠牙餳的詩文典故後説:“以餳膠牙,俗亦于歲旦嚼琥珀餳,以驗齒之堅脫”(見《容齋四筆》)。今天流行的“牙口好,身體倍兒棒”的北方俗語就是這一傳統新年習俗的最好解釋。
明代,膠牙餳已經結合到祭灶習俗之中,膠牙餳已經不再是歲旦固齒的食品,人們用膠牙餳即麥芽糖祭灶,“盤中有飴凝作脂,願神口舌甘如飴”(陳薦夫《祭灶行》)。傳説用黏性極高的膠牙餳祭灶神,讓一年一度上天彙報人間事的灶神,要麼張不開嘴,要麼就是口舌甜蜜如飴。新年的膠牙餳也就變身為送舊的灶糖,原本是固齒練齒躍變為人間祈福的甜蜜供品。民國年間,魯迅曾寫過《庚子送灶即事》,“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精通古意的魯迅先生十分明瞭灶糖的前世今生。當然,人們在祭灶的名義下品嘗到這穿越千年的古老糖食美味,也是口福。我們從流行于北方地區“新年來到,糖瓜祭灶”的童謠,體味到孩子們期待品嘗祭灶糖瓜的迫切心情。
新歲酒辟疫祈福
新歲酒。酒是新年儀式中的重要飲品,祭神、合歡、辟瘟、祈福與歡慶,無不以酒為媒。酒歷千年,酒意延綿,酒情深遠。新年與立春鄰近,新年節俗充滿春意,新年之酒也稱春酒,《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唐人盧照鄰詩曰:“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這種祈福祈壽的春酒在漢唐時代還有特定的名稱,漢代稱為椒柏酒或椒酒,酒用椒花與柏葉浸制而成,用以辟邪保健。“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信詩咏的正是漢魏六朝時期的歲首新年酒,以新年春酒祈壽祈福是周秦以來的民俗傳統。唐宋時期,新年流行屠蘇酒。據《歲華紀麗》記載,屠蘇酒得名于傳説,俗傳屠蘇是草庵的名字,有人居草庵中,他每年除夜送給附近居民一帖藥,讓人們用布囊浸于井中,元日取井水置酒器中,供家人飲用,以“不病瘟疫”。後人知道這藥酒之方,但不知此人姓名,故稱為屠蘇酒。也有人解釋屠蘇酒名,説“屠蘇”二字字義為:屠絕鬼邪,甦醒人魂。宋代元日依舊飲屠蘇,王安石“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道出了新年酒與春天的關係。宋代以後屠蘇酒逐漸淡出年節,明代新歲酒已經名為春酒。上次我在日本做訪問學者期間,正逢西曆元旦,一位大學同事,送我一帖屠蘇散與一瓶清酒,方知日本仍有這一古俗。無論如何,新年的春酒是祛疫祈福、呼喚春天的美酒。
古代過年飲酒,有特別的方式,飲酒從年少者開始。這在以敬老為社會倫理的古代,可稱奇事。為何這樣呢,我們看古人解釋“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荊楚歲時記》引董勳説)就是説新年到了,小的又該長一歲了,值得慶賀;老年人又垂暮一年,所以不賀。這一自漢朝興起的新年飲酒習俗,唐宋時期依然,有的自信年少,“自知年紀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裴夷直),有的自覺年老,曠達的“手把屠蘇讓少年”(顧況)。宋代才華蓋世卻命運多舛的蘇東坡大年夜還在旅途,夜晚野宿在常州城外,心情悲苦淒涼,但依然堅定,“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鄱陽人洪邁説:“今人元日飲屠蘇,自小者起,相處已久,然固有來處”(《容齋隨筆續筆》)。新歲酒是希望之酒,是青春的祝福,“稱觴惟有感,歡慶在兒童”,我們看小孩兒過年歡天喜地,是有它的道理的。明清以來,新年飲酒成為社交與生活娛樂方式,民國《金陵歲時記》:“新年邀集賓朋燕飲,稱為飲春酒,以正月半前為盛”。當代人們過年,酒仍然是不可少的飲品,不過大多喝紅色的葡萄酒,以增添節日氣氛。年節酒品可有,但不必攀名攀貴,有它,合歡助興,沒它,一杯清茶,也一樣醒腦清心。
三 年夜飯盛滿溫暖的幸福
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港灣。新年是巨大的磁石,漂泊在外的人,“有錢無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新年是家庭團聚的盛大節日,年夜飯是辭舊迎新的團圓聖餐。在物資匱乏的傳統社會,年夜飯是一年最豐盛的晚餐。同時它也是最具儀式性與象徵性的晚餐。
年夜飯,又叫年羹飯、年更飯、分歲筵、團年飯等。明清時期“闔家聚飲”稱為“分歲”或“團年”。傳統的年夜飯,食物菜肴充滿寓意。北方地區新年包餃子、煮餃子,有的餃子裏面還放上硬幣、糖果,誰吃到誰就得到新年祥瑞。餃子形狀,類似元寶,白麵大餡的餃子意味富足安樂。中國南方地區的年夜飯餐桌上有兩樣菜不可少,一是有條頭尾完整的魚,象徵“年年有餘”。舊時山區窮人弄條魚過年不容易,有的地方就要用一條雕刻的木魚代替。現在有人發明瞭新的年魚菜,這就是以糯米為原料的糍粑魚。糍粑魚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味道甜美。二是丸子,南方俗稱圓子,象徵團團圓圓。
有些菜肴十分普通,但很特別,比如馬齒莧,宋代就出現在開封的年節食譜中,我們在《東京夢華錄》中看到備辦的年節食物中就有馬牙菜(即馬齒莧)。在當代湖北英山,過年餐桌上就有一道馬齒莧做的安樂菜,家人無論老幼都得嘗一嘗,俗説嘗了該菜就一年安樂。民俗稱馬齒莧菜為“五行草”“長壽菜”,它維生素含量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據醫學專家介紹,它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被譽為“天然抗生素”。我們祖先很早認識到馬齒莧這類植物藥性非同尋常,所以形成了在歲首食用它的節俗,以求新年安吉。這种經驗性食療習俗在節令食物中頗多表現,舊時北京人的年夜飯中必定有荸薺,諧音“必齊”,説家人吃年夜飯時一定要團圓齊整。其實荸薺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也是歲首預防疾病的菜肴。
《金陵歲時記》記載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人們以醬姜、瓜、胡蘿蔔、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幹、百頁、面筋十種,細切成絲,以油炒之,謂之“十景”。還有黃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義。蘇州人年夜飯,俗稱“闔家歡”。在年夜飯的菜肴中同樣也有安樂菜,不過它是用風乾的茄蒂雜拌其他果蔬做成。人們吃年夜飯,下箸必先品此,以求吉祥。周宗泰《姑蘇竹枝詞》雲:“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讖語,家家家裏闔家歡。”(《清嘉錄》卷十二)樸素的家常小菜,因其寓意與功用,在年夜飯大餐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菜肴。它體現了中國人儉樸、衛生的生活智慧。
年夜飯是家庭親情與願望的集中表達,許多食品特地為過年而做,具有象徵意義。在閩南,一些菜品不可少且不可不吃:韭菜是新春嘗新之物,也是初春祭祀神靈的時新供品。後代重視“韭”與“久”諧音,寓意年壽長久。家人擁爐圍桌而坐,長輩帶頭先吃一撮韭菜,全家跟著動箸吃韭菜,邊品嘗佳肴,邊互相祝福,其樂融融。這大約是《詩經·豳風·七月》中上古歲末“獻羔祭韭”場景的現代版。飯後來些甜品,寓意生活甜蜜;吃些柑橘,寓意吉祥如意;啃些甘蔗,寓意節節甘甜、步步高升。
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是人神共進的晚餐。逝去的各位親人都被主人一一招呼、請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這大約是中國人歷史感與倫理意識培育的生活實踐。
(作者:蕭放,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