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舞蹈蘊藏“紅色文化”大力量
如何用舞蹈展現黨的百年曆程,來自滬蘇浙皖的舞者們給出了他們的回答。10月9日晚,“藝心向黨——長三角地區慶祝建黨百年舞蹈匯演”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舉行,來自滬蘇浙皖四地的15個優秀作品同臺上演。
從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到嘉興南湖紅船,從南京雨花臺到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從棄醫從文的魯迅、翻譯《共産黨宣言》的陳望道,到潛心雕刻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劉開渠,滬蘇浙皖的舞者依託當地的紅色文化和典型人物,創作出一批體量雖小,卻立意重大的舞蹈作品。總導演陳家年説:“這場匯演給年輕演員上了很好的一課。他們距離那個年代很遠,但能通過舞蹈了解黨史和黨的精神。”
用8分鐘的舞蹈講好一個故事並不容易。舞蹈《吶喊》的編導黃德俊説,他的作品中沒有宏大場面,而是希望用一種含蓄而有力的方式來詮釋,“從祥林嫂、孔乙己、華老栓身上,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在創作時壓抑的情感。他憧憬著美好世界,於是決心打破這一切。”
整場唯一的獨舞《我從這裡出發》講述了陳望道在義烏柴房裏翻譯《共産黨宣言》的故事,由舞者劉坤自編自演。“一次義烏之行,我了解到陳望道先生的故事,作為一名黨員,內心涌起創作的衝動。”一個人撐起整個舞臺,劉坤感受到不少壓力,“既要還原百年前的場景,也要理解他當時為中國找出路的決心,還要考慮當今觀眾的共鳴,從什麼角度入手是一件難事。”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的《渡江》講述了馬毛姐14歲時不畏生死,運送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故事。《渡江》在創作之初,編導陳翔並沒有融入馬毛姐的形象。“開始我們只是想借助船槳來創作,後來去渡江戰役紀念館參觀,做了考證之後,馬毛姐成了作品的靈魂。”
10分鐘以內的小型舞蹈作品,長期以來處於形式單一、內容重復的創作瓶頸。本次展演中,創作者們拓展視野,以小型舞蹈表現重大題材。開場舞《紅旗頌》以史詩般的舞蹈畫卷展現建黨百年的崢嶸歲月。舞蹈《光明行》再現一百年前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的情景。《星火相傳》則聚焦中國航太夢,謳歌一代代中國航太人熱情拼搏、戰鬥不息的精神。
還有一些小作品脫胎于成熟的舞劇,用片段展示精華。上海芭蕾舞團演員吳虎生、戚冰雪搭檔,帶來原創民族芭蕾舞劇《寶塔山》選段。《寶塔山》講述了在延水河邊、寶塔山下,一群愛國青年如何用炙熱的青春澆灌貧瘠的土地,將生命獻給大地的故事。第三幕中,“明華”在月下吹口琴的聲音婉轉悠揚,兩位舞者在月下起舞,一同尋找逐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