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數字人文”成為出版新話題:第二屆中版好書全球雲展銷大會側記

2021-07-26 08:4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數字人文的概念,將成為學術出版的方向。”在第二屆中版好書全球雲展銷大會學術研討環節,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如是説。

  7月13日,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中版好書全球雲展銷大會”在京開幕。為期3個月的展銷大會仍在“中版好書庫”這一數字平臺上舉辦,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

  去年的第一屆雲展銷,中版集團旗下20家出版社上線紙質書2萬餘種,電子書近萬種,今年從用戶需求和使用偏好出發,增加了圖書品種,新增電子書1183種,多為新書,如中華書局的《顧頡剛全集補遺》、商務印書館的《雲南三村》。

  大會期間將推出中版好書VR展、雲享中版音樂會等活動。在8月下旬舉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也將設置“中版好書云展銷大會”專架,舉辦“中版雲館配”等活動。

  翻新沉澱的人文社科知識

  在學術研討環節,記者頻頻聽到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數字人文”。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張海惠介紹了以哈佛為領頭羊的美國各大學圖書館不滿足於文獻數字化,啟動數字項目,開闢前所未有的古書閱讀和利用的方便途徑,使原始檔案文獻的利用成為可能,利用特色館藏開發原創數字人文項目。

  什麼是數字人文?它是電腦運算或資訊科技與人文的交叉學科,可被定義為以合作、跨學科與電腦運算等新方式提升並重新定義人文學術研究的新模式。

  澳門大學圖書館的潘雅茵在發言中説,人類文化遺産傳播週期將變為收集—修復與保護—資訊組織與整合(數字化)—發現(推廣、出版等)—利用(科研産出)。“我們需要把人文社科領域沉澱的知識體系,用新的傳播技術和模式,再次為學者與公眾搭建起思想與知識溝通的平臺,如今的出版行業需要具備這種內容翻新的能力。”潘雅茵説。

  知識存在方式將發生改變,相應會帶來出版的改變。潘雅茵認為,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將越顯重要,作者、出版社、圖書館、受眾的關係從單向模式變成雙向的多元互動。

  徐俊介紹説,中華書局旗下的古聯數字出版公司就是數字人文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古聯繫統採用數字化手段,創立“中華經典古籍庫”,它的籍合網更是具備自動標點、字符轉換等功能,並對古籍整理工作採取眾包協作的方式,任務發佈,瞬間申領完畢。

  三聯書店總編輯尹濤在發言中提出:“閱讀的價值不應該被降低。我們要應用新技術新手段來堅守文化的價值,參與大眾精神生活的構建。”他以“中讀APP”為例,解説三聯如何用新的傳播語言和方式把三聯書店乃至整個出版界在人文社科領域沉澱的知識翻新,拒絕碎片化,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引導用戶回歸價值閱讀。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介紹了中圖公司數字人文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包括集納上百萬電子書並提供智慧檢索工具的易閱通平臺,紙電同步採選、有超過百萬條中文圖書標準元數據、可定制Marc數據的中國出版物採選平臺,擁有近5000種精品學術圖書的中國學術電子書庫以及以5G新技術賦能中國珍貴文化典籍的嘗試。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