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5000年前你打魚,5000年後我畫你

2021-07-24 09:4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蘭州7月23日電 題:5000年前你打魚,5000年後我畫你

  新華社記者姜偉超、文靜、馬莎、張百慧

  敦厚的陶盆、精巧的陶壺、線條流暢的陶罐……一件件出土于距今約5000年前的馬家窯彩陶,佇立在甘肅省臨洮縣博物館。在暖色燈光的映射下,橙黃色的陶體散發出幽微的光。

  馬家窯彩陶最為人稱讚的,是和陶體相映成趣的各類紋飾。栩栩如生的魚鳥紋、蛙紋,設計感十足的弧線三角紋、十字線間隔花瓣紋等無一不讓前來觀賞的人們嘆服。

  “多年來,彩陶紋飾的原始含義一直是我們的研究重點。”在20日召開的第五屆馬家窯文化節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春青説,精妙的紋飾猶如一把把密碼鎖。打開它,就能打開神秘的史前文明。

  然而,在孩子們的眼裏,紋飾卻有著別樣的含義。

  “原來古人很早就會打魚了!”穿梭在博物館一排排彩陶展品中,7歲的趙灝嚴被一尊畫著魚紋的陶器深深吸引。

  趙灝嚴來自河北省廊坊市。趁著暑假,他來到“彩陶之鄉”臨洮縣拜師學陶藝。這次博物館之旅,看到陶器上的魚紋和出土于馬家窯的魚刺、魚鉤,他直呼:“太神奇啦!”。

  在剛剛結束的臨洮縣中小學生陶藝創作大賽決賽現場,一名小學參賽選手一手持毛筆,一手穩住陶罐,用自調的色彩細細描繪。手腕來回擺動間,一條活靈活現的魚“遊”出陶罐。

  “魚紋在馬家窯彩陶中十分常見。在美術課上,我們會教學生怎樣用線條勾勒出這些基礎的紋飾。”臨洮縣西街小學美術老師劉艷霞説。

  魚,如同一名文化使者,沿著歷史的縱深遊歷,將5000年彩陶文明的觸角向青少年延伸。

  正在上陶藝課的趙灝嚴,端坐在一台拉坯器前,認真看老師演示。老師將泥團放在機器中央,用手輕輕擁住泥團。隨著拉坯器的旋轉,在兩手一推一拉之間,一隻豎直的陶坯“拔地而起”。

  陶藝老師融花説,陶藝創作營開辦7天,孩子們會通過學習基礎理論、拉坯、泥塑、彩繪等課程,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以孩童的視角觀察、理解5000年彩陶文明。

  彩陶上的一個個圖案,在孩子們眼中就像能夠穿越過去未來的“時光之窗”。

  花了半個上午,趙灝嚴認真畫好了一個有魚紋的陶罐。他把陶罐小心翼翼舉在眼前端詳。

  “老師,那時候的小朋友也會打魚嗎?”趙灝嚴問道。

  “是啊。打魚雖然辛苦,但也是有回報的。正是他們用智慧發明瞭魚鉤,敢於去河裏打魚,這種敢於探索的精神傳承到今天,我們才有了大輪船,才有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融花説。

  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林少雄看來,馬家窯彩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深遠。他認為,彩陶的出現,意味著筆、墨等基本工具已經“到位”;而紋飾的繪畫,更意味著線條的發明。正是有了這些基本元素,文字、書畫等藝術形式應運而生。

  “正是在這一筆一畫的傳承中,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得以不斷地發揚光大、開拓創新。”林少雄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