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初心始發地,上海出品影片《1921》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揭幕

2021-06-11 09:09: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上海,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建黨百年之際,用一部回望偉大征程起點的電影在此開啟光影之約,意義非凡。

  今晚,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舉行金爵盛典並拉開大幕。屆時,電影《1921》將作為開幕影片在盛典上亮相。《1921》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黃建新監製並執導,鄭大聖聯合執導。影片聚焦發生在1921年前後的故事,重現了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突破國際國內黑暗勢力的追蹤和阻撓,克服重重困難,集聚上海,召開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提及創作初衷,黃建新説,影片中出現的那些革命先輩,都是用生命在追求真理,用生命為更多人謀求未來,是他們身上的偉大精神驅動了這次創作。 “從1921年到1949年,為什麼他們創建的政黨只用了28年時間就改變了中國?這就是我們想拍這部戲的原因。我們想回到中國共産黨‘百年正青春’的起點,去探尋這種超越生命的信仰的力量”。

  打開國際視野也走進人物內心,再現中國共産黨誕生的歷史必然

  1921年,上海,時空軸標定著中國革命的偉大起點,也承載著中國共産黨的偉大夢想。影片以“1921”為名,開宗明義,把觀眾帶回百年征程的發端,講述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在風雨如磐中救亡圖存的動人故事。

  為什麼中國共産黨可以開天闢地?是什麼樣的理想與信念引領著百年前那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人義無反顧投身革命?某種角度説,《1921》的敘事也是主創帶領觀眾找尋答案的過程。

  有兩部影片可以作為參照係。一部是上海曾經創作的 《開天闢地》。與之相比,《1921》打開了國際視野,這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將中共一大的召開放在共産國際的風雲中講述。為了補充更廣闊視野中的細節,主創在海內外深入挖掘珍貴史料。他們從日本警視廳檔案資料裏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計劃破壞“一大會議”、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過對共産國際代表來到上海警戒的資訊等鮮為人知的記載。基於此,《1921》的劇情引入了日本和歐洲的視角,以多線敘事的創新嘗試,拓寬了這段敘事的廣度。

  另一部同題材作品是十年前出自黃建新之手的《建黨偉業》。對比前作,黃建新説,《1921》更為聚焦人物內心。為了更 “走心”,劇組同樣向黨史、向海內外的史料深挖素材,以紮實的史料豐滿人物的個性、生活習慣、表達方式。比如,影片前半部分中毛澤東在洗衣房“工讀互助”的形象,也添加了諸如跑步等生活化的細節。比如,影片中,李達、王會悟夫婦蝸居在逼仄的亭子間,仍忘我投入革命。

  充滿煙火氣的細節,塑造了一個個真實可感知的人。而當這些人在影片裏挨個講述自己為了什麼參加革命,觀眾會為他們眼裏的滾燙星火動容,也會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産黨誕生的歷史必然。

  百年前的“先輩少年時”,是今天青年前行的最好嚮導

  “百年前,黨的早期領導人不過是一群年輕人。他們不斷追問我的價值在哪,一個國家的價值在哪,一個民族的價值在哪,自己和中國的未來又在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改變國家現狀,讓新中國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黃建新説,這和今天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是契合的。而百年前“先輩少年時”對於理想信念的追求,也能由此成為今天青年前行的最好嚮導。

  青年演員王仁君此次飾演毛澤東。他曾在《古田軍號》裏成功塑造了同一形象,已翻閱了許多相關資料。再度挑戰偉人角色,他繼續從外在和內在兩個層面入手。一方面減重塑形、練習韶山口音,另一方面,他反覆閱讀《毛澤東早期文稿》等大量珍貴史料,不斷揣摩青年時代毛澤東的精神世界,力圖形神兼備地塑造出一個心懷理想但仍在探索救國之路的熱血青年。“導演一直強調,塑造偉人時需要去概念化。毛主席不是生來偉人,他接觸到的事、遇到的人、感知的世界,都可能觸動他思想和精神的轉變。”在王仁君看來,走進原型人物內心的過程,何嘗不是一名演員真切感知“理想與信念”的過程。

  黃軒出演參與“一大”會議組織和籌備工作的李達。影片中,人物有著多面性,參與籌備一大會議、徹夜編輯《共産黨》雜誌時,李達是熱血澎湃的;與妻子王會悟天臺談心,是他浪漫感性的一面。黃軒説,這樣的人物狀態與當下年輕人是能構建連結的,“百年前,革命先輩面對一個水深火熱的中國,他們的志向是救亡圖存;百年後,中國國泰民安,先輩的精神火種傳承了下來,照耀著今天”。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