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好的作品推廣喜劇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1-06-08 09:1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當我們深入中國喜劇傳統,領悟到喜劇表演技巧,以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作支撐,創作喜劇的信心就會顯著增強

  喜劇藝術當隨時代不斷創新,時代越是發展、科技越是進步、表現方法和手段越是豐富,我們越要回溯源頭,回歸藝術本體,遵從藝術規律

  喜劇創作者一定謹記:作為一種大眾文藝形式,喜劇是為觀眾服務的;真正好的演技需要通過一場場現場表演,與觀眾頻繁互動才能磨煉出來

  喜劇是創造笑的藝術和學問,研究喜劇的傳統、了解喜劇的本質,喜劇創作就會事半功倍。

  研習喜劇傳統,增強創作信心

  喜劇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諧謔”的概念就是通過語言創造笑聲的藝術形式。在出土的漢代陶俑中,也有諧謔藝人。“善言為笑”,俳優是我國最早對職業化喜劇人的稱謂,早在春秋時期,以樂舞諧戲為業的俳優就出現了。《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春秋時期楚國藝人優孟等人滑稽多智的故事,這些故事充滿了喜劇的元素和張力。今天我們的很多喜劇,其實不知不覺運用了傳統的形式和方法。比如傳統戲曲《風箏誤》《花田錯》以“誤”“錯”為戲核:有誤會就會出現令人發笑的情景,進而生發故事,形成喜劇。當下的誤會喜劇也化用了“誤”“錯”這一傳統方法,兩個演員各説各的話,相互還能對上茬。可見,經典的創作方法在今天依然煥發勃勃生機。

  喜劇,從劇本、排練,到演出,一組組行動、一句句臺詞,就是為了贏得觀眾的笑聲。觀眼觀心,如同踩著石頭過河,那一個個石頭都是創作者前期預設、精心準備、用心安排的橋段。演員和觀眾之間是交流、互為的關係,演員預設包袱、抖包袱,觀眾笑起來,演員再根據笑聲接著抖包袱,把情節不斷推進。所以,喜劇是創作者和接收者雙方互動融合達成的藝術。

  當我們深入中國喜劇傳統,領悟到喜劇表演技巧,以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作支撐,創作喜劇的信心就會顯著增強。

  表現手段越豐富,越要遵循藝術規律

  喜劇這種藝術形式,永遠在求新、求異、求變。喜劇藝術當隨時代不斷創新,時代越是發展、科技越是進步、表現方法和手段越是豐富,我們越要回溯源頭,回歸藝術本體,遵從藝術規律。在談創新之前,我們需要弄清喜劇的基本原理、邏輯和方法。

  什麼情況下觀眾會笑?喜劇在什麼條件下才能生成?這些年,我一直在創作實踐中摸索,也經歷了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小品《吃麵條》有時代的影子,但作品技術還略顯稚嫩;《主角與配角》探索了誤會喜劇和錯位喜劇的方法應用;《羊肉串》加入了更多喜劇技巧,獨特的講故事方法讓觀眾眼前一亮;《警察與小偷》將四五個喜劇方法疊加,表現手段上遠比前三個作品豐富,也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這些年,我還創作了舞臺喜劇《戲臺》《陽臺》等,追求更全面的喜劇表現,也嘗試在悲喜劇之間掌握平衡的技巧。參與《金牌喜劇班》綜藝,又讓我了解到綜藝喜劇這種新形式。

  好的喜劇不僅僅靠表演,它一定建立在紮實的文本基礎上。所以喜劇創作者要表演精進,更要關注文本。演過那麼多喜劇,我最大的感受是,雖然喜劇是引人發笑的藝術,但其內核是擺脫困境。就像“滑稽”一詞,“滑”是光滑、潤滑,“稽”指困境,這個詞就有擺脫困境之意。“擺脫困境”是角色行動的內驅力,有內驅力才會形成行動線。所以在創作之前,首先要把這個內核想清楚,想透徹。

  合格的喜劇劇本通過不同角色組成相悖的行動線而生發故事。對經典喜劇來説,一個主體故事往往穿插了更多角色、更多行動線,它們疊加一起,互為因果。拿建築做比喻,只有不同材料互相支撐,才能不斷延展、加高,搭建出摩天大樓。如果只關注一幕一幕的表演,而不講究結構搭建,即便擁有再多的建築材料,也只能搭成一個個單獨的架子,不能凝結成一個有機整體。

  喜劇創作有不同的層次。最粗淺的是模倣差異,因為笑的行為,與“勢差”有很大關係。這包括角色之間資訊不對稱的勢差,也包括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勢差。而有了勢差之後,演員們在編織出的關係網中精心地繞、躲、走、閃,觀眾就會産生自己的思索和價值判斷,進而觸發“笑點”,這樣充滿智慧的喜劇才是高級的喜劇。喜劇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度”的把握。幽默的産生需要打破固有秩序,但這種打破是有條件的,不能違反社會公序良俗。一些粗俗、鄙陋的喜劇往往會引起觀眾的反感。

  在長期的喜劇表演中,我還有一個體會,觀眾的笑是需要練習的。比如在看小品時,觀眾知道這是一種幽默的藝術形式,自然而然會放下顧忌、放聲大笑。但如果在劇場看喜劇,會感到嚴肅而笑不出來。當一個喜劇包袱出現,觀眾首先左看右看,觀察別人笑沒笑,整個劇場好像被一根繩子緊緊繃住。這時突然一個觀眾忍不住,發出“哈哈哈”的笑聲,眾人才放心地笑起來。由此可見,喜劇人要設計好包袱,把握好尺度和節奏,帶著觀眾養成笑的習慣。

  與觀眾頻繁互動,打磨喜劇藝術精品

  喜劇創作者需要通過技巧方法、故事講述和人物行動等實現思想性,達到喜劇作品的高度。

  表現和思想是有機統一的,千萬不要把目的當成方法。有些喜劇創作,不注重結構和講故事,僅僅用無厘頭來解決故事中的矛盾衝突,想著怎樣抓包袱“撓人癢癢”惹人笑,這就會成為問題。創造笑聲是創作者的出發點,但不是創作的手段。眼裏只有“包袱”,不去好好地結構故事,我覺得是本末倒置,也導致演員表演上的急功近利。

  很多演員眼睛裏沒有人,也不感受對手,在各自的場景裏表演,觀眾很難自然而然地發笑。喜劇創作者一定謹記:作為一種大眾文藝形式,喜劇是為觀眾服務的。喜劇創作者要擁有好心態,擺不正喜劇創作者與觀眾的位置,只會讓觀眾和自己都尷尬。

  當前舞臺喜劇、影視喜劇、綜藝喜劇新作品不斷涌現,這反映了社會對喜劇的強烈需求。這三類是不同的。舞臺喜劇中,創作者直接面對觀眾。而在綜藝喜劇、影視喜劇中,創作者和觀眾不處於同一個觀演空間。有的演員認為,自己在綜藝中表演得好,就能把喜劇演好。其實綜藝喜劇、影視喜劇很多是通過蒙太奇剪接、後期製作才呈現出喜劇效果。而真正好的演技需要通過一場場現場表演,與觀眾頻繁互動才能磨煉出來。之前我在電視螢幕上的一些小品,也都是經過上百場和觀眾真實的切磋打磨後,才去鏡頭前表演的。

  在走南闖北的演出過程中,我很高興看到當前喜劇品類越來越多,前來觀看喜劇的觀眾也越來越多。每次看到觀眾或粲然一笑或捧腹大笑時,極有獲得感。普及喜劇,把笑聲帶給觀眾,這是一位喜劇人幸福的來源,我大半輩子都致力於此。經過這幾十年的打拼和磨礪,我的使命感越發堅定:用好的作品推廣喜劇藝術、培養新的喜劇人才。光大喜劇藝術,中國喜劇人任重道遠。

  (作者為喜劇演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7日 20 版)

[責任編輯:李丹]